- 积分
- 3439534
- 经验值
-
- 人参果
-
- 编织币
-
- 爱心果
-
- 注册时间
- 2005-10-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0-23 00: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时间 于 2021-10-23 02:10 编辑
1、手感、味道
『1924年』,第一次摸近百年前的书,闻着老书的味道,手感新鲜之余,就是感叹书本所用纸张还是挺考究的,比较厚,还有光泽。借董老师文章介绍:『手册尺寸18.5 cm × 25 cm ,略小于16开杂志。封皮为灰色卡纸,内页白色道林纸因年代久远已泛黄。』
“道林纸”是什么?百度介绍:『胶版纸,一种较为高档的印刷纸,旧称"道林纸",主要供平版(胶印)印刷机或其他印刷机印刷较高级彩色印刷品时使用』。
2、历史
(印刷术)
(注:以下图是另外一本书上的,无关编织,就写在这第一篇看书记录里吧)初翻书时,注意到这些透到反面的印痕,第一次联想到“印刷术”,除百年前印刷技术与现代不同外,借此想到之前看到一些老资料,为何国外一些特别老的书,符号图解像手绘?为何国内比较老的编织书,很少有符号图解,就算不考虑编织符号诞生年代问题,就说印刷技术,应该也不支持。
(标点符号)
从竖排版、繁体字中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痕迹,今天细读时,又在“标点符号”上看到一些。
之前看过一些介绍,古代文书是不加标点符号的,如下图:
那么标点符号是何时有的?百度介绍『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