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0|||
上周三晚跳完操后接到老公的电话,说儿子发高烧,量了有39度5,因为太烧了所以先给他吃了美林,我一听双腿有些软了,疾步赶回家,回家一看,小伙子脸颊烧得红扑扑的,懒懒地躺在床上,鼻子有些不通,当时是用嘴在呼吸,摸了一下额头,烧还有,可能喝了美林的关系,不算特别烧。接下来我赶紧把家里备好的三味中药找出来(这是2010-11-16《百科全说》陈允斌主讲陈皮退烧功效里提到的三味药http://ent.hunantv.com/v/hunantv/bkqs/index.html,看完第二天就备了两剂放在家,说实话,这还是第一次把电视里学到的用在生活上,心里也不是很确定是否有效):一个陈皮(就是一个完整的橘皮,因为我买的是切好的陈皮丝,所以大概抓了一把),30克蚕砂,30克竹茹;本来熬药前最好先浸一下的,但因为时间太紧了来不及,把两小碗水直接倒进去就开火煲了,水开后我把火调成小火,继续煮了十分钟左右,煮的时候闻到了一股很浓的药味,当时就在担心小伙子要是嫌苦不喝那就糟糕了(喂他吃药简直就是要命的苦差),煮好后滤出来,看上去象极了可乐,往里放些冰糖,然后自己尝了一下,怪了,闻着味大但喝起来却是清香甘甜,我觉得好喝没用呀,得小伙子愿意喝才行呀,女儿当时刚好在我旁边,她也觉得那药看上象可乐,眼巴巴地看了一下我,我知道她也想尝尝,就倒了一点(因为这味药特别特别凉,所以不敢给多)给她,结果她喝完后还吧叽吧叽地舔了舔嘴。药是熬好了,但还不能马上给儿子喝,因为说了这药非得是高烧才能喝呐,这时我去摸了摸儿子的额头,乖乖,烧得比刚刚厉害了,赶紧让他喝药,刚开始他只是小口,可能因为烧得有些口干最后就大口大口喝起来了,大约500ML没用多久就喝完了,喝完后他累得眼皮都抬不起来,迷迷糊糊地睡了,当时看了下时间,夜里11点多,因为是风寒咳嗽,所以盖了张厚被子,让他捂出汗,夜里可能因为出汗不舒服中途睡睡醒醒两三次,到了凌晨两点多,再摸他额头时烧退了,第二天还是不太放心,观察了一天,到傍晚时确定烧已经完全退了。
回想去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儿子都在家和医院奔波,记得最长的一次竟打了将近十天的点滴,抗生素是轮换着打,打三天先锋换三天头孢,而且抗生素的数字是一次比一次大,那段时间孩子骨瘦如柴,天天粒米未进,连女儿逗他玩都懒得抬下眼皮,天天蜷着象只小猫,看得我直掉眼泪,其实那时也不是没看过中医,就是中药太苦,孩子根本不喝,而且医院的医生叮嘱过我们象我儿子这样的情况,只要一咳就要到医院了(他曾被怀疑有哮喘倾向,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激素类喷剂),我们被医生这样一吓,每次他一咳或发烧就更不敢拖延了,所以习惯了一病就打点滴,相信很多年轻的父母可能也和我们一样,总是想让孩子尽快好起来,所以选择了最快最能见效的方法,殊不知这对孩子的健康损伤真的很大,西药虽来自西方,但西方人根本不打点滴,他们都是吃药片,怎么传到咱中国就直接往血管里扎针呢,而且对几个月大的孩子也这么狠,悲哀啊。
现在仔细想想,中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再普遍不过了,生活中它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比如,咳嗽有些人会含些甘草片,有些人会泡罗汉果水喝,还有些人嚼些陈皮或拿它泡水喝......这些想必很多人都曾试过,尤其广东人煲汤,放党参淮山百合等是经常的事;虽然中药普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基本的中医知识却并没有普及到我们的生活中,从小到大,我们只听到中医中药这两个词,但却没有相关的知识,如果日常中的一些小病解决在病症初期,不但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也避免一些不必要悲剧的发生。最近,在亚运期间曾看到一篇报道,一位湖南妹子因为感冒打点滴结果竟命丧黄泉,当然这是医生的责任,但如果稍有一点中医知识,想必感冒这种小病就可以不用上医院,那样的话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了;象我们的邻国日本(虽然极不喜欢日本人,但日本人的养生之道毋庸置疑),他们的长寿是因为国家规定他们的百姓每天要敲打足三里三百下,呵呵,说到这,想必大部分人跟我一样,足三里到底在哪都搞不清楚,这就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们在21世纪的悲哀。
P.S. :
陈皮就是广橘的皮,晒干后,必须得放置一年后才能入药;
蚕砂就是蚕宝宝的排泄物,呵呵,听了有些恶心吧,但蚕是最干净的,它们从不挪窝,也只吃桑叶,所以极少受到外界污染;
竹茹就是从竹子身上来的,把竹子的绿皮削掉后所现出的那层象牙白就是竹茹了,呵,从小到大第一次知道竹子也能治病。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