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山羊绒
人类使用
山羊绒的历史远比应用绵羊毛的时间早。在铁器还未出现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用从山羊身上自然脱落和用手拔取的羊绒进行纺线,但要从绵羊身上取毛却是在剪刀发明之后才规模使用。18世纪英国人用山羊绒制成专用的“宫廷服装”,外观极为高贵。我国早在唐代,用山羊又细又柔软的“内毛”(绒)织出来的羊绒毛布称为“绒褐”,既轻又暖,深受人们喜爱。明代《天工异物》一书中还叙述了生产羊绒布的方法:用手指“拔绒”,然后“打线织绒褐”。
人类使用山羊绒的历史虽然很早,但工业化生产只是在近代才得以实现,这主要是由于从绒山羊身上抓下来的原绒中混有大量“粗毛”,而要把“绒”和“毛”用机械使之分离,需要特殊的“分梳”技术和设备。19世纪时,这项技术是被英国垄断的。20世纪后,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才相继有了羊绒分梳的厂家。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制造了国产第一代羊绒分梳机BC273,开始用自己分梳的羊绒制造最终成品出口。20世纪80年代,我国鄂尔多斯、天山等企业率先引进了日本等国的羊绒分梳和分梳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