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忍冬080930 于 2013-11-29 10:20 编辑
要不是今天去看我偶像之一娥眉月博客,还不知道论坛在组织征文比赛,虽然早过了比赛时间,但关于编织,我也有好多话想说,权当与姐妹们分享编织的快乐了。 记忆中的钩针,是姐姐自制的,先把针在煤油灯上烧热,用钳子弄弯,然后再把另一头烧红,插进牙刷把上,一个钩针就出来了。那时的线就是白洋线,那时最好的男式衣服就是中山装,姐姐就为它钩领、钩袖。因为看得多,偶尔也会学,不知不觉也能钩点小东西了。 记忆中的棒针,就是姐姐用刀把筷子削细一点,弄光滑一些,那时农村的我们好像还没买过毛线,就是把穿得不能再穿了的尼龙袜子的上半部分拆了织些小物件,我小时总是冻手冻脚,也学姐姐自己做棒针,自己找不要了的破袜子拆了自己织手套织袜子。 我好像记得自己十岁时就会钩会织了,不过那时懂得的只是一点点皮毛。 上初中时好像是82年吧,三哥要到北京上大学,他是咱们家祖祖辈辈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又听说北京比我们这冷,虽然家里并不宽裕,但父母还是很慷慨地买了黑色的毛线回来,说是要给三哥织件毛衣,姐姐忙着农活,母亲只会缝衣做鞋,所以那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了。用一个暑假把毛衣织好了。估计我没请教姐姐,因为我很清楚地记得三哥穿上我织的毛衣时前面脖子那鼓鼓的,后来我知道是忘了挖领窝。但一向不讲究的三哥并没嫌弃,他把我平生织的第一件毛衣带到北京,而且一穿就是四年。我曾经想过等我手艺再好点我就给他织一件,当我真的会织衣服时,我哥已经有了我三嫂,三嫂会织毛衣,所以至今我没给他们家织过一件衣服。 87年上中专时每月有32斤粮票和11元现金补助,粮票吃不完就换东西,换得最多的也是毛线,那时所谓的毛线就是晴纶线,换了线给自己织毛衣,给在家务农供我上学的二哥二嫂及侄女们织,由于我的带动,当时宿舍的女生好多都和我一起织过毛衣。 参加工作后更是很勤奋地织毛衣,当时工作的单位没有女同胞,我就买编织书照着上面织衣服,想着给我的每一位亲人都织一件衣服,事实上我的爸爸、妈妈、二哥、二嫂、侄女们还有孩子她爸爸、爷爷、奶奶、叔叔、堂哥们都穿过我织的毛衣毛裤。那时年轻也没电脑,又没学会打麻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除了看书就是织毛衣了,呵呵,弄得当地卖毛线的人都对我很熟悉了。 等有了女儿,我更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整天忙得团团转,忙完工作忙家务,等晚上孩子睡着了,我再拿起针线,从里到外,从帽子到鞋子,都是我一针一线织(女儿小时候的好多照片都是穿毛衣照的),总希望用自己的一双手把女儿打扮得不仅漂漂亮亮而且与众不同,一双手从没停过,还常常熬到夜里一两点。想想那个时候,人虽然很辛苦,但一点也不觉得累,倒觉得充实而幸福,看着女儿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看着女儿穿着自己织的各种各样的毛衣,心里美滋滋的,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一直觉得自己失眠很严重,反正睡也睡不着,就天天熬夜织毛衣,让自己辛苦得不行了才去休息,现在才明白那是恶性循环,越是晚睡越是休息不好。 后来孩子大了,我也学会打麻将了,再就是很多人都不再穿手织的毛衣了,买的毛衣又便宜又漂亮,我就只是给自己织。期间经历了人生中很多伤心的事情,生活过得颓废起来,毛衣织得少了,书也不怎么看了,麻将打得多了,上网玩游戏的时候也多了,就这样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 真的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转眼就到不惑之年了。父母的相继病逝让我又多了些伤感,有时不知道怎样调剂自己的心情,于是又拿起了针和线,没想到的是这样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把自己所有的思绪都溶入这千针万线中,慢慢地觉得自己有耐心了,而且也不那么容易着急上火了,性情也变得平和了,更喜欢呆在家里了;也明白自己织了那么多年的毛衣,只是把手练快了,其实编织水平很一般,偶尔在网上看到编织论坛,才发现那里才是高手如云,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幼儿园水平。 常在网上买棒针、钩针、各种线,于是就有了无数个计划,只恨自己没有两双手,总是见缝插针地玩针玩线,于是也有了一些成品,给孩子、爱人、姊妹,当然更多地是给自己织,不知道是不是眼光高了,对自己的成品总是有不满意的,很不满意的我会拆掉,觉得问题不太大的我会不顾别人的眼光穿上它。经历不断地尝试、模仿、试验,终于作品成形,总有一种自我满足,那些郁闷、那些担心也在这钩钩织织中一点一点转化成理性的思考。 起初学编织只是为了温暖自己、温暖家人,现在却成了一种爱好,一种兴趣,它是一种快乐,一剂忘记烦恼的方子!
附上部分作品:(不分时间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