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63
- 经验值
-
- 人参果
-
- 编织币
-
- 爱心果
-
- 注册时间
- 2008-12-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2 14: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方以智在寺院中还带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从事一些隐秘活动进行联络和沟通。1656年,粤案中一同被逮的二儿子方中通游楚地而归,欣喜地
向父亲汇报工作:"楚国逢遗逸,人人感至今。云沾王父泽,聊慰老亲心"。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明亡前曾任湖北巡抚,是曾与绰号"曹操"的农
民军罗汝才一起八战八捷的明末名将。后仅因一次失利就被下狱,楚地和粤地多散落有方孔炤的军事旧部。在广西时,他们还曾想推举方以智
出任军事;这样的"身份"和经历,纵使匿身寺庙,方以智也不得不倍加谨慎、小心。
就算方以智不去犯粤案,但远在千里之外的粤案未必就不会来找他。东南复社文人屈大均,广东番禺人,青年出家后又还俗。1653年他北
游南京、北京、山海关等地,后被查出曾参与导引郑成功、张煌言部攻入长江,曾遭到通缉。1658年,为父守墓期满的方以智回到江西,他在
建昌府周围四处走动,惹得议论纷起;还有他长达一年之久的武夷山之游也给后世留下谜团……
方家和广东、福建沿海的不解关系,让人推测方以智生前曾领导一个什么秘密团体,以为海上策应。这个团体在粤案后被他的继承者加以
保存和延续。还有一个可兹证明方以智正是早期天地会领袖的实据是,清中期接连查获的会簿中留下著名的"木立诗"(《三六底》)。不但天
地会会众中多有"木立斗世知天下"、"木立斗世六十年,太子十三来结义"之类的歌诀流传,还有"攻打木阳城"的入会仪式,考古界在据信为天
地会发源地的福建漳州碑亭上也发现有"木立斗世清皆绝,万里和同再复兴"的模糊碑文,多处提到"木立"。
这个"木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解释有很多种。其中,足以为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是清朝政府最为相信的:根据清档记载,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五十二年(1787年),接连破获被俘天地会众对"木立斗世知天下"一句的解释为:"木"字指顺治十八年,"立"指康熙六十一年,"
斗"字指雍正十三年,"世"指乾隆三十二年……
当然,上述说法完全不能让我们信服。不过,这里要引起我们给予足够注意的应该是:晚年方以智变幻无常的名号中,正有一个"木立"。
行无定名既是身历亡国之痛后枯寂幻灭心境的体现,也流露出他成就无名之真名的自信。"木立斗世知天下"这句并不是什么隐语,当作正解,
是说天地会开创者木立知彻宇宙人生,敢于逆立斗世!木立即是晚年方以智的化名,联想到重重云遮雾罩的天地会传说中在襄阳"万云山万云寺
为僧的万云龙","万云龙"未必就不是"方"氏去点为万、入云成龙的另一"马甲"。
方以智英雄,方以智的弟弟也很英雄。
4方以智的弟弟方其义
方以智名气太大,方家名气大的人太多,这样就掩了方其义的光彩。史料记载方其义,多附于方以智后,一带而过。找他的痕迹,大体只
能在他哥哥的年谱中或者其他同辈人的事迹文字里。方其义被作为附录一带而过,还因为他死得太早,以至于未能尽展其才华,成就其事业。
否则,以方家当时的盛况,以方其义早年的修为和行径,他未必不能像乃兄一样,做出许多大事情来。
方其义,字直之。方以智弟也。生于1620年初,死于1649年,仅活了29周岁。虽是生在官宦富贵之家,但他短短的一生其实是尝尽凄苦的
,概括而言,应是生而失怙,长而动荡,死而忧患。
他一岁多丧母,幸好二姑方维仪寡居娘家,又无儿女,便接过了抚育侄儿的重担。哥哥方以智长他将近10岁,他视之为师,方家弟兄就这
么两个,手足情深不难想象。《桐城耆旧传》载方以智"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奇。"这样早慧的哥哥给小他10岁的弟弟
当启蒙老师也确是绰绰有余。
和哥哥一样,他的名字也出自于《易经》。每个方以智的研究者都会提到他名字的出处:《易大传》第十一章"耆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
智;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经学大家方大镇据此为其长孙命名方以智,字密之,真是巧合天成,高明
之至。《易文言传》对"坤"卦第二爻的解释"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我想方其义的名字恐也是
方大镇取的,姓方名其义,字直之,对照《易》之传辞,同样也是奇巧之合,天衣无缝啊。
●【】▅▅▅▅▅▅▅▅▅▅▅▅▅▅▅▅▅▅▅▅
幼年丧母的方其义,在姑母的恩养和兄长的教诲下成长,也是聪灵早慧,学有建树。在《方以智年谱·传略》里,说到他这唯一的弟弟,附
有这样的释文:"方其义,字直之,中丞孔炤仲子也。未入塾,能辨四声。属以对句,出人意表。长而笃嗜古学经济之书……其兄愚者,诗名倾
当世。其义出,遂与齐名。又矫捷多力,挽强善射……其义博洽多艺,临池篆刻,击剑弹棋,无所不工。里人宝其书法。所著《时术堂集》十
卷行世。"可见方其义的才情智能和方以智不相上下。
惜乎生逢乱世,他求生于战火烽烟的夹缝中,虽有文才武略,又有何人来识?报国无门啊!他的郁闷可想而知。1634年桐城民变后,方家
移居南京,其义年才15岁。跟在哥哥方以智和姐夫孙临后面,也是好武任侠,狎妓斗酒,名士做派。《桐城耆旧传·方密之传》后,关于方直
之附录有这样的文字:"好侠,工为诗,力能挽五百斤弓。尝客黄靖南侯所,较射连发皆中的,侯大惊。"在同一本书《孙临传》中则附有这样
的文字:"尝偕方直之大雪中,挟妓游钟山下,戎服骤马过通衢,避不及者或至颠扑。"
方以智于1640年进京为官,此后至1644年明亡国破,这四年间方其义在南京一定是情怀激烈,悲不能抑的。首先他的父亲方孔炤因战事失
利被下在京城狱中,其次他的岳父张秉文战死在山东济南抗清前线,岳母同时也是他的大姑母方孟式投大明湖殉节。他独立支撑着一个千疮百
孔、支离破碎的家,其痛必是难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痛心。接下来,天崩地坼,国破朝改,他们一家人分散逃亡,流离数年,才返
回桐城家中,依老父隐居在白鹿山庄。可是,1646年,姐夫兼挚友孙临又战死福建莆城,姐姐方子耀和外甥孙中岳流落在外,哥哥方以智更是
在秘密斗争中生死未卜,嫂子和最小的侄儿也不知漂泊在何方。可以想见此时的方其义心中之悲苦以及肩上之责任。
方其义虽因自身年幼和政局动荡未曾参加考试取得功名,但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遗民本质,而他也一直跟在哥哥方以智和姐夫孙临后面,
参与了复社的许多活动,他的女儿就许给了复社名士陈名夏之子。他还有一个儿子方中发,在他死后,这个儿子也和方以智另外三个儿子一起
,参与了方以智的许多秘密活动。国破家亡之际,方其义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死的死、逃的逃,而他却使不上一点儿力量,能不摧肝
裂胆,壮怀激烈!
一个大家族随着国祚崩坼顷刻间也已分崩离析。昔日的荣华不再,从各地辗转逃回桐城的方家眷属陆续齐集到白鹿山庄隐居。方其义当然
成了少庄主,点数人数,上有历经坎坷年逾六旬的老父方孔炤和二姑母方维仪,下有不知父母死活的侄儿方中德和方中通,还有自己的一双儿
女。而此时中德、中通尚在幼年。同在幼年需要他照料的亲人还有张秉文的三个儿子张克倬、张克仔、张克佑。张秉文既是他姑父又是他岳父
,而这三个年幼的孩子还是他的妻弟,父母殉难后,姐姐、姐夫肯定是他们的精神依靠也是经济依靠。还有那流落在外的大哥、大嫂和侄儿(
方以智夫妻及幼子),还有那不知死活的大姐和外甥(孙临妻、子)……还有钱澄之、吴道凝、方尔止等许多家族亲属、桐城学子、复社朋友
都还逃亡在外,生死不知……
<br /> 这些责任和苦难压在他的肩头、心上,怎不叫他忧心如焚,痛楚难当?更别说遍地狼烟,清兵和农
民军以及残存抵抗的明朝旧部仍在各地燃烧着战火,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发令又是多么让人感到苟活的凄凉以及偷生的耻辱!我不
知道忧愤之中死于顺治六年的方其义,隐藏在小龙山下的白鹿山庄有没有躲开剃发令。我想,如果方其义没有英年早逝,而是活到了方以智从
粤西归来。那么方其义一定可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兄弟联手,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做学问,我想方其义都将是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惜乎
英雄末路,天不假年。
我们的问题在于,明清之际的何家、张家和方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英的父亲、张秉文的弟弟张秉彝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