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这两个字,在我眼里是亲切的。儿时,好奇地看着妈妈一针一线为我们织毛衣毛裤,总是跃跃欲试。 小学五年级,生病休学在家,看到堂嫂为她宝宝织各种花式的小毛衣、毛裤,我忍不住眼馋手痒,跟妈妈要了几根毛衣针和旧线,就跟着学起来。见我学习热情高,织的小东西还像模像样,那年年底,嫂子鼓励我织件外套当过年新衣。虽然不懂尺寸规划、收肩挑袖,但在她的指导下,竟也成了型,尽管针脚不够紧致,结构不够协调,但穿上亲手编织新衣时的那份温暖和骄傲至今记忆犹新。 小学、中学寒暑假,我都会学些新花样,为亲戚家的弟弟妹妹织些小衣服,也赢得了他们由衷的赞扬。织得多了,就觉得通过口头学来的花式花样不够新颖时髦,有一年暑假去书店,无意间看到编织图书,挑了一本,回来迫不及待研究起来,书中别致的样式让我羡慕至极,但实践起来无从下手,因为图解说明都是些奇形怪状的针法符号。后来,将书中会织的片段花式和图解对照起来理解,由易到难,反复实践,最后成了邻里眼里的“小师傅”,她们也信任并激励着我,使我一直保持这份热爱。 大学时,班里有几个女同学也爱编织。学习任务不重时,大家坐在床边,边织边聊,相互帮忙切磋。不多久,一个个小物件就在我们的嘻嘻哈哈声中成型了。 读研究生时,买过一件衣服,上面镶有几片钩织的花,每每穿脱时,都要多看几眼,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钩织。到图书馆果然借到了相关的入门书,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很快上手了。 工作后,身在异乡和男友也相隔两地,为家人编织毛衣就成了极好的精神寄托。期间,通过网络论坛发现了无限的资源,更深化了编织兴趣。 结婚成家后,为小孩织毛衣成了生活的一大主题。孩子渐渐长大,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少空闲,加上如今机织品花样新、价格低,织得相对少了,但一有闲暇,便会捧起针线,投入其中,仿佛只有这个时候,世界才是自己的,内心十分平静,思绪可任意飘移。 时光荏苒,编织伴我度过了天真童年,迎来烂漫青春,又渐渐步入哀乐中年。编织是一个从设计到实现的过程。下定决心、找对方法、思考规划、动手实践,便有回报。 心理学家说,受病痛折磨的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而织毛衣等手工活动,会让人建立一种自信和强烈的自尊,对战胜疾病大有裨益。《城里人打毛衣》的作者莉莉·金对织毛衣有独特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新式的“瑜伽”。 在我看来,编织是一种内心的表达,只有自己才能编织属于自己的七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