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5335
- 经验值
-
- 人参果
-
- 编织币
-
- 爱心果
-
- 注册时间
- 2009-1-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发表于 2009-5-27 14: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湖州市 电信
端午节了!或许是由于年岁渐渐大起来了,对于儿时遥远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和深刻。
那时候,端午节的前几天,大人们会拿出上年留下的老粽叶和买回的新粽叶放在水里煮开,然后洗干净备用。将糯米淘好后,再备下赤豆、红枣、肉等。那时买任何东西都是限量供应的,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每次都不会弄得很多,刚够解谗。
端午前一天,祖母就会给我们裹粽子。她先将两片粽叶围成一个尖头,放入一些米,然后放红枣、或者赤豆、或者肉,再放一定量的米后用另一片粽叶裹上,最后用线将粽子捆好。那时,家家户户烧煤炉,煮一锅粽子要好半天时间,等吃粽子要有相当耐心。但当蒸汽伴着粽叶的清香满屋飘绕,那滋味和快乐的心情别提有多美了。
端午那天,一般会供应少量黄鱼、咸鸭蛋等过节物品,我们也会早早地起来,手里捏着各种不同的票证和钱,跟着大人去排队购买。买一样东西排一个队,碰到倒霉的时候,快要轮到时东西卖完了,只能气呼呼地回家。
中午这几样菜是不能少的:白切肉、黄鱼、苋菜、切成块状的老豆腐、咸鸭蛋。据说老豆腐是“张天师”的印,可以驱邪避瘟神。而咸鸭蛋通常是大人们用刀沿着蛋壳轻轻地切开,半个半个地码在碗里,一次只能吃半个,如果还想吃的话,就要征得大人同意,.当然,也有不允许的时候。饭桌上,大人通常要喝点雄黄白酒,而小孩们也很乐意让大人将雄黄涂个王字在额上,还要和邻家的孩子比谁的王好看,谁的王字大,以此显示谁更像真正的王老虎。
吃过午饭后,孩子们都会分到几大把雄黄炒蚕豆。这种豆虽然很硬,但很香。那时的孩子没有什么零食可吃,常常是开心的不得了,边吃边走地上学去了。记得有一次过端午节,下午学校包场看电影,片子是当时红极一时的《英雄儿女》,同学们边看电影,边吃炒蚕豆。银幕上炮声不断,下面也“冷枪”不停,似乎有大半的人都在不停地发出“咯哒、咯嗒”的声响,整个影院都隐隐地飘着炒蚕豆的焦香味,那个电影看得别提有多带劲了。
府庙的茶馆里,那天通常还会演越剧“白蛇传”,那时演戏的在台上演,看戏的有的坐在那里看,有的干脆站在台下看。演到精彩处,下面的人群还会喊:好!好!这时台上的演员会唱的更加响亮,有时还会多翻几个筋斗。茶馆里卖白兰花、瓜子、糖果、香烟的老太太还会带几个自制的香袋来,大人们总会买个精巧的香袋挂在我的胸前。据说端午挂了香袋可以驱虫避蚊,而我更喜欢的是香袋中那种好闻的香气和它漂亮的式样。
多少年过去了,端午节的习俗作为民间一年“六大节日”之一(其余五个为春节、清明、七月半、八月半、冬至)一直沿袭下来。现今人们再也不会在家里裹粽子、炒蚕豆、起早排队买食品。潇洒点的人家还会到饭店里去过端午节。经过岁月的演绎,端午这个古老的节日正在重新诠释着深刻的意义,唯一不变的就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