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的合格率很低,特别是广东省童装5年的平均合格率只有6成左右,甚至多次抽检都抽出偶氮等致癌物质。”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近日透露,占全国童装总产量3成以上的广东省童装质量堪忧。
据调查发现,童装工厂生产内外有别。监管不力,检测缺失也是导致童装出现了整体性质量问题。
一个工厂两种标准
今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曾经在广东进行服装行业质量调研,由于结果并不乐观,便召集大批童装企业召开了全国童装质量抽检的分析会, “今年根据检测,广东省的童装一直是低合格率,5年的合格率只有6成左右,甚至多次抽检都抽出偶氮等致癌物质。”
国家质检总局一直将童装作为质量监管的重点,并将检查结果公布在其网站上,记者观察到其4月末公布的结果显示,有105个企业的产品存在不合格现象。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委员会刘良玉指出,“儿童病种的发生,劣质儿童用品导致的占到了5%以上,特别是童装和婴幼儿服装中甲醛超标成为最大的杀手,未使用环保类产品,导致流向市场的部分童装含有有毒物质,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对于儿童用品的安全问题,欧美国家和日本都有严格的规定,广东是童装出口的大省,并非没有能力完成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同样款式的童装,内地企业给的价格只有出口的60%,这就是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了。出口与内销童装的质量差距究竟在哪呢?真正的差距是在上游,“面料、辅料、印染”问题。
行业人士说“在国内,你可以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料子;也可以找到与最好料子外观、手感一模一样的料子,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工艺与成分。除非送去专业机构检验,否则外行人、甚至一些从业时间稍短的采购都区分不出来。”
行业内的潜规则,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在同一工厂内生产出不同品质的产品已经司空见惯。
据行业人士介绍,中国市场的童装价格并不比美国低,但是大量渠道成本吃掉了利润,使得工厂生产环节并不赚钱。因此在不影响外观品质的前提下很多工厂采购面料时降低了标准,低成本面料必然造成低品质产品。产品出口中采购方通常要求工厂出示知名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报告,工厂即使把检测费用加进成本,依然有利可图。
监管执行不严
“现在,童装内销的行业利润率只有5%到8%,工厂在面料采购的环节上自然是价格越低廉越好。” 有些工厂是根据当地的检测数据来检测原料的质量有没有合格,而检测数据是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做的,更权威。”
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直接指出,“其实,我们国家对儿童用品的标准有全面、严格的规定,但是,在执行层面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上的检测机构会为了收费,出示有问题的检测报告。”
真正能够对童装质量进行要求的多数是国外商家和品牌,“国内有70%的童装是通过批发市场进入到市场,这些产品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对于质检部门的检查,商家有很多方法可以逃避,“例如每年广州对于童装批发市场的检测就四次,几乎每次都在固定时间出现,一到检查的时候,商家就立马换上质量高产品,检查人员一走马上又换上另一批产品。”
“国家对于童装有着很严格的标准”。例如0到3岁的童装甚至有“耐唾液”(即服装上的化学物质不会被唾液溶解而变色)的要求。但各地真正有能力对童装“耐唾液”检测的“就几个一线城市的质检部门”。
但是,在内销产品检测过程却令人堪忧。“国内订单与国际上一比,两者差距非常明显,价格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质量的监测根本可有可无,”刘耕之表示,外国客户要细化到每一道颜色的检测,但国内客户只要外观、手感、味道没问题即可,“业内叫纯感官检查”。刘耕之指出。
质检需要改革
“有些工厂想保障自己的产品质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有些质量的问题需要高的设备来检测,特别是婴儿的服装要求更高。设备的价格很贵,资金跟不上。
由于儿童产品质量与上游原材料相关,要想完全控制品质,就需要有自己的检测设备。“一个普通的童装和儿童制品工厂,生产设备投资也不足1000万,他们怎么可能投巨资在检测设备上。”而且,建立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要有中央实验室,每个工厂还要有工厂的检测设备。”
国家和地方的检测手段也非常有限,“国家不仅仅需要加大对儿童制品检测设备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地方质量检测机构操作人员的能力,很多检测人员并不懂得如何检测。
国家标准是明确,而操作层面一直被企业所诟病。“比如产品如何取样,很多操作人员并不知道。”这也同样是制约着儿童制品检测的权威性。
“事实上,目前质检机构,没有实力对所有工厂进行检测,也不可能对所有童装产品进行检测。”对此,就需要国家和政府来加大检测力度和建立一种新的检测制度。
如何才能把童装的质量问题做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政府人员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要更快地把质量的检测制度完善和建立新的检测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