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人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更安全

203 人签到
查看: 2817|回复: 6

[其他] 百年台湾 (观影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8 23: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电信
《百年台湾》
                                             -----观,台湾人的三部影片后感


一、百年台湾

“台湾100年”,哪里弄出个百年来哦?!
大家都知道1879年(清光绪五年,日明治十二)3月11日,琉球被废藩,编入日鹿儿岛县。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完败后,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旋即被日军占领!
日军毫无疑问遭遇台湾各族军民人等的抵抗!而在整个日据(台湾日治)期间:1895年至1945年。反抗日本殖民的武装运动,是以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分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895年至1915年,是武装抗日运动时期;1915年以后,台湾汉人便不再武装抗日。其后至1945年,是政治抗日运动时期,如林献堂赴日请愿设立台湾自治议会。
因此,若我们可以将1915年以后至今做人为划断,那至今日就接近100年!

其实,为写这个文字,才查阅不少台湾历史文献,看见所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宝岛,历来被遗弃、边缘化、海禁、禁止海迁......多得不能胜数啊!
就算在施琅攻下台湾后,清政府依然有放弃管辖的意愿!乃至文字有记录在清朝的台湾统治史上,台湾叛乱之多,几乎达「三年一小叛,五年一大乱」。
史载,只是到了晚清,政府对台湾重视程度才得以迅猛改进!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在励精图治下,使台湾在短短五年间成为当时中国最西化的省份。
可惜晚矣,且政策连贯性,怎么古往今来总是那样不能一贯呢?
唉~~真是一声叹息!

得知割让台湾省的情况后,台湾政要等已经再三发给北京反对割让的声明,但李鸿章对这种反对运动甚为冷淡,认为「恐生事变,与华官无涉」而采取在台湾的任何事态均与清国无关的态度,又认为「台多乱民,傥官为唆耸,徒滋口舌,贻累国家。」,卖弄恰似台湾的反对运动是由来于好乱之台湾住民之性格的言辞,力戒清朝官吏不可参与。由此可见,他对台湾的执着是非常限定的,也代表了当时,乃至其后大陆人对于台湾宝岛的真实内心!
~~再一声叹息吧!

现在我们都知道该岛军事上、政治上的重大意义,更明晰其可以包揽、蕴藏的丰富渔业、海底矿藏资源,而当年,相较西方(乃至J岛国)的视野是何等落后啊!
那百年后,我们国民的视野,真正发展了吗?是否走出那类狭隘J岛国视野呢?

正好在本月,台湾著名导演、编剧,吴念真先生来内地巡游签售,并广泛于关注其影片的观众交流!我也得以成都峨影1958“八又”组织观影会后得见、浅问、听论。
于是开始下笔整理下思绪,而触动这个念头的要回溯几个月前观看魏德圣所执导的《赛德克·巴莱》!
那部影片让我看见不一样的宝岛原住民视角,更惊讶自己---其实非常无知于这些历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真正的人

《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词语,出自赛德克语 (Seediq Bale)意为:“真正的人”。
此片就是魏德圣先生(《海角七号》的导演)愿望之作!等候十二年、花光5000万、举债一大笔!为的就是复现台湾人是“真正的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台湾山地地形破碎,形成了许多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因此孕育出几十个各自关连却又独立的原住民族群。各族群有时相互通婚,有时互相斗争,彼此纠结缠绕,充满许多族群矛盾和历史仇恨,因此并未为形成坚定的群体意识。
当日本人进来施行他们所谓的“皇道”,在1896年至1920年间,台湾原住民先后发动150余次武装抗日行动,尤以1930年爆发的那次最为惨烈。
同时这也是最后一次激烈武装抗日行动---1930年10月27日“雾社起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众反抗日本政府!
一般被视为事件导火线的,是发生在1930年10月7日的“敬酒风波”:
根据日本警方纪录,当时马赫坡社正举行婚宴,适逢当地驻警吉村克己巡查与同僚路过,头目莫那·鲁道长子塔达欧·莫那想向吉村敬酒,却被吉村以“讨厌那不洁的筵席而欲加以拒绝,要将被握住的手甩开。”(原文:「其ノ不潔ナル宴席ヲ嫌ヒ、拒絶セントシテ、握ラレタル手ヲ拂ヒタル拍子。」为由拒绝,并以警棍敲打塔达欧·莫那敬酒的手,因而引发与族内男子的斗殴,吉村也因此负伤。事后,虽然头目莫那·鲁道亲自率众携酒往吉村处谢罪,但吉村不肯接受道歉,并呈报上级。当时殴警之罪相当之重,族人心怀新仇旧恨外,亦深恐日警报复,终而决定起事。


而积怨并非一日而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日据的文化强制灌输中,至1919年10月间,为建立“殖民地体制”,用武力镇压和控制台湾人民的反抗,军人专政,派出的军人总督有桦山资纪、桂太郎等7届军人总督;
1919年10月至1936年9月,日本殖民当局以为殖民统治已经稳定,为把台湾建成“理想的殖民地”,努力“消灭”本土文化!
于是,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五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现在,这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大屠杀开始!影片《赛德克·巴莱》中也用极为浓重的笔墨渲染了整个“出草”行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莫那·鲁道率领的是民族抗日斗争吗?是反抗殖民统治吗?
如果这么简单扣上意识形态的帽子,那似乎太轻视魏导的执迷了,也太轻视很多为此片不遗余力的人士了!
当每日100万台币的摄制费使剧组快山穷水尽时,台湾娱乐圈不少明星都出手相助,身为女主角的徐若瑄不仅没有报酬,还倒贴出借千万元相助,此外还自掏腰包买了1千张预售套票,可说是力挺到底。周杰伦(周董)虽然没有参与演出,但也大方借出4000万元台币,而且只收1元利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台湾人为何热衷这个“雾社起义”事件呢?请继续看影片描述的历史吧!
占领军获悉起义,忙组织营救与镇压!然而,世代山居的赛德克族熟悉当地绝壁地势,导致增援的日军部队始终久攻不下,伤亡无数。眼看清剿不力,日军于是改以派遣飞机投掷毒气弹,形成了原住民以猎枪、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大炮的局势。
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对峙,族人死伤惨重;赛德克妇女此时也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于是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上赛德克记号,誓死抵抗、宁死不屈。   
原本发誓要一天拿下雾社的镰田弥彦,至此也不得不衷心佩服莫那·鲁道的骁勇善战,深深感叹:
“三百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区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这里的樱花开得太红艳了吗?”   
为了灵魂自由,不惧牺牲战死的赛德克族人与勇士,越过彩虹桥、回归祖灵的旅程也于焉展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曾有日本人形容“雾社事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事件前雾社是总督府理番政策的重点地区,整齐的小镇社区、颇具规模的学校,以及其他医疗、福利,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
为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去认识赛德克族的文化,只用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们的身上。自然不能明白赛德克何以用那么大的代价反抗他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通过故事、通过叙述赛德克族人不惜任何牺牲,也要“越桥、回归”的现实精神,是否:
可以为百年前就熄火的宝岛“抗击入侵”浓墨重抒一笔?
可以注入当代台湾人予正能量?
可以让喧嚣的岛内文化多些“巴莱”(真正的人)精神?



请原谅,我都是在自我猜测,其实,本文之前,我虽然看完了《赛德克·巴莱》,但依然恍惚其为传统抗日影片!
而据总督府统计,殖民时期,台湾当地的武装抗日行动共有14起;与朝鲜半岛所发生的五百多起的情形相比,差距颇大,甚至朝鲜人安重根更将曾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暗杀于中国东北的哈尔滨车站。长期研究台、韩两地殖民史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周婉窈认为,当时的朝鲜是个国家“大韩帝国”,所以朝鲜人有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因而各地群起反抗。


三、台湾人民

和任何事物一样,激情总是那样璀璨,赛德克人像风一般的意志,强烈的感情与坚实的信仰,就像石头一样。曾经在雾社地区炸了开来,但是短暂!
“雾社起义”事件后,日据总督府修正了台湾原住民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且加速皇民化教育,对原住民思想改造。并将原住民强制迁移到平地定居,由狩猎改为农耕生活。巴兰社群(巴兰、塔卡南、卡兹库)虽然因为在事件中保持中立并救助日人而未遭受处罚,但在1939年时,仍因日本人兴建万大水库而迁移到北港溪中游台地,取名为中原社。
在加强禁止汉语汉文的同时,强行推行日语。1936年全台强制设有日语讲习所3832处,被迫参加的学生为205214人。1940年增加到15833处,学生763263人。
到日本投降前夕,各地奉公班均开设夜间学习日语所,各类学生超过100万人,这在当时5名台湾民众中就有1人在学习日语。对居住在山区的原住民,日寇也不放过,强行推行日语,仅1939年间就设立日语讲习所265处,设立日语普及会11处。
据有关资料显示,台湾的日语普及程度有所提高,1936年为32.9%,1940年达为51%,1944年则为71%。当然,这是日本总督府的统计,虚假的成份很高。



如今赛德克人安静地生活在21世纪,这些后代们都因其祖先的事迹而骄傲。田野调查过程里,发现有些赛德克人在战斗过程中匆匆跑进山林文面,而后无悔地上吊自杀,让我们不得不深信赛德克人从心灵上相信可与祖先在Hakaw utux彼端见面了。如此,他们的生命也许看来缩短了,但却是完整的。
而再查各类记录会发现干枯的文字有另一些记述!
原台湾民会前主委、赛德克民族议会召集人瓦历斯·贝林坦承「确实有这起杀人事件!」他指出,日本人对原住民采「以番制番」,攻下哪个族群就可狩猎,逼族人征服较深山的部落。
1903年布农族曾攻打赛德克族,造成百余人死,而莫那·鲁道打台中和平山区泰雅族,也是因日人施小惠,让原住民为其卖命屠杀同胞。
《赛德克·巴莱》一片的历史顾问邱若龙也证实「早年莫那.鲁道的确有带人去攻打其他部落。」电影或许把他描述得像正义使者,但毕竟是电影手法,当时时空环境下,原住民为生存会受日本操弄攻击其他族群,但他认为电影锁定雾社事件,至少在那个时间点,莫那·鲁道是英雄,如果电影能让更多人关注原住民历史,就达到意义了。
----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一句“为了生存受操弄”。此类伎俩日本殖民当局惯使用,小小人民常为之而为!

这就是现实,“生存第一”高于一切!
(也有学者论及,官方只言及反抗日本统治求生。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只是如此,也是一种希望能与祖灵结合的求死事件。当莫那鲁道动手将妻子杀死时,是希望将妻子送回到了祖灵之家。当众人自杀之时,心中并没有对敌人的恨意而是平静迎向祖灵。与其说是自杀,倒不如说比较类似殉道)。

但是,但是,但是,台湾人民不是一贯俱有反抗精神的吗?用流行语说就是:反帝反封建!
请看:
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的统治,由於对汉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徵、限制,终於在1635年与1636年分别爆发麻豆溪事件与萧珑事件两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动。
1652年,在荷兰人的殖民统治下,以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系移民对台湾的荷兰人政府展开大规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败,随后荷兰人兴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
初清时期,由于清廷从大陆派去的官吏素质粗劣、官民间语言的隔阂、以及清廷对台湾住民的高压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骚扰事件不断发生,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朝统治下台湾的三大「叛乱案」。中小叛乱事件就更是多不胜数了!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1915年后台湾汉人放弃武装抵抗,而好战之士1930年后也烟消云散,进去40年代,甚至不少自诩为“日籍台湾人”的青年还毅然走上从军之路?
----据日本厚生省统计,至日本投降时止,总计80433名台湾青壮年应征加入日本军队,成为一线战斗人员,更有多达126750多人被征为军属或军夫,二者共计207183人。


当然,这个数字和当年南京汪伪政府收编的国民党降日部队整编者就有50万之巨,还是少数啦!

真的仅仅因为日语教育普及,就形成了“巴莱”精神的缺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多桑之父

写到这里,我要开始说吴念真“老先生”的《多桑》。
“多桑”日文在地化后的发音,意为爸爸;日文原文为“お父(とう)さん”读音:喔多桑。
在本部电影中被第一人称叙事者“文建(即吴导化身)”用来称呼他的父亲--剧中的男主角。同时,爸爸学名连清科,可朋友及邻居却习惯用SEGA(セガ)来称呼他。
(对不起,插一句,我看片的时候,由于对日语认识停留在“花姑娘地有”阶段,所以一直不能理解为何“世嘉”这个公司也出现片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影片开始于1940年代后期,出镜就是一台收音机在播放新闻,多桑则梳理头发,再调台!当然,播音是日语!
在九份矿区实地拍摄的自然景观和鲜活有力的日语及台语对白烘托下,该片成功地写活了受日本教育的那一代父亲形象,时代风味也经营得十分出色,令不少老一辈的台湾观众深受感动。更为重要的是片中蕴涵的父子情,若观众“为人父,阅己父”当更有触动。
不过,全片167分钟,节奏相当缓慢,且类侯孝贤式的长镜头结构也使影片的步调流于清冷,但是我自认为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原貌,虽然现代节奏快,但慢才是主基调,就像我们现在都希望GDP可以马儿慢慢跑一样!

故事大意:
多桑出生于1929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的35年后,他在成长中基本上受的是日式教育。
1940年代后期,那时多桑还在逐渐在没落中的金矿场工作,赚取微薄的工资来养活他的妻子与三个小孩。
金矿场关闭后,妻子卡桑(母亲的意思)必须外出做土木工来养家活口,而多桑只能靠著打麻将来打发时间,强渡他凄惨的失业日子。
五年后,叙事者之文建一边打工一边读夜校来寻找出路,多桑则找到了煤矿工人的工作,后来成为山中矿区的村长;因为大部分的村民都已离开村子,出外找工作了,多桑是留下来的成年人中较有威望的。
1984年,多桑55岁的时候,跟其他一起在煤矿场工作的工人一样,气喘病渐渐发作,两年后只好退休,领到少许的退休金。
1989年,60岁的时候,多桑多次入院急救,尔后得靠着氧气机来活命。一年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里,等待生命最后时刻到来之际,他从加护病房的窗户跳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谈到这里,其实想问吴念真“老先生”一个问题,全片为彩色影片,为何色彩偏淡,是保存不善?拷贝质量?
想早于此片的1987年陈凯歌拍摄的《孩子王》,那色彩之绚烂丰富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难道是用了阿城的手段?
----拍摄现场不用电光源,点上几百蜡烛,室内会有温暖兼“作旧”的效果。

好了,回正题!
该片发行于1994年,重要意义在于是台湾电影中第一部处理战后日本殖民主义所留下来的效应的作品。
当1930《赛德克·巴莱》结束之后,日本统治者加深本土文化毁灭,10年时间绩效明显,及至战败结束日剧,甚至民国政府光复了,还是那样“日化”啊!片中描绘的不正是鲜活实证吗?
再往后看,及至百年后,依然有深深烙印,片中多桑最后时刻不是依然留恋富士山、皇宫、日货嘛!

“巴莱”精神的缺失必定不仅仅是因为日语教育普及!

翻阅历史,数据文字显端倪!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湾。后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趋转稳。
在日本治台将近50年的期间中,最大的成就莫过於1908年,铁路纵贯线全线贯通,形成台湾首次「空间革命」,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
1919年日本政府将田健治郎派任为殖民地台湾的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煤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
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画,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



我个人认为,作为民众,实实在在生活在此地的台湾人(无论是原住民、汉族、日籍)在这种生存努力,并持续改善面前,必定会主动去比较之前的动荡与(被大陆)放弃。
生为繁荣,命为安定!难道百年前、五十年前,没有互联网、没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台湾民众能跳出这个质朴逻辑?
实难啊!!!

于是“巴莱”精神被日本文化元素取代了!
让我们宽容些,不要随便称呼某些现象为奴性吧!

五、日去留美

为了将从1915年以来的百年历史更连贯些,我又接着去观赏了吴念真“老先生”的《太平·天国》。
注意,这不是说清末风云古装片,是说在天国的那些人啊,你们才是太平的,也只有你们可以给在世的一些宽慰与太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故事大意是:
60年代在台湾屏东恒春(《海角七号》的拍摄主场景),美国军队将举行军事演习。虽然这会对农田造成破坏,但政府答应给予一定的赔偿,村民需要钱所以最终接受了。
林文是村里的教师,他的弟弟因日本人的工厂里的操作事故而失去了两个手指,他们把手指浸腌在罐子里。林文和弟弟希望美国军队里的外科医生能接上这两根手指,但未达到目的。与此同时,村民大肆偷盗军用物品,妻子也怪林文无能,没去偷东西。一气之下,林文和弟弟偷来两个大家伙,揭开一看才知道是两具棺材。
林文的弟弟失望之余掩埋了自己的两根手指。美国人也走了,但留下了一堆垃圾。小村庄真的会恢复以往的朴素吗?




美国军队到来对本土民众造成的影响,实际上是迅速取代了之前深深烙下的日本痕迹!
片中主角仙仔对弟弟说了一通意味深长的话,如日本人歧视亚洲人、美国人科技无敌之类,就是内心独白了。
而“反攻大陆”之类实在要被黑色幽默一把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多数人来说,大陆不过是个未曾眼见的虚像。一旦反攻势必要打仗,不复太平,所以村民发自本能地讨厌此类口号。民以食为天,只要不至于让他们活不下去,历来是不会怨声载道,逼到要造反。
片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人浓厚的传统观念,反衬出对于村民来说,美国人的到来破坏了眼前的太平,这是第一大罪。
于是,盼望“阿陡仔”(意指鼻梁高挺的美国人,称呼里多少包含有轻视成分,非我族类)走!

可惜!真的可惜!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目前依然在“阿陡仔”们羽翼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若用一个电影语言解释“日去留美”,那就是《多桑》中的收音机!
它精准反映了播音员语言从“日语---国语---台语”的转化!之后应该就是夹杂英语一大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台湾台湾

电影总有“THE END”,百年台湾的简单叙述也该曲终!
台湾还是那个台湾,知道台湾本质的不还是应该台湾人自己吗?我,只是杜测罢了!

正如廖忠信(台湾作家,现居上海。著有《我们台湾这些年》)回应韩寒《太平洋的风》对于一个问题的借口转述。

其实这几年常听到一种说法"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良好传统",而且这说法还挺流行的。我在写第一本书时,参考了很多名人游台的旅记,几乎都会提到这个说法;他们来台湾,觉得台湾人好有礼貌,好亲切,服务态度很好,最常见的例子也就是旅客最常遇到的台湾人,比如说出租车司机、饭店的柜台服务人员、百货公司营业员,又或着是路人等等,在台湾体验到与大陆不同的气氛后,都很有志一同的得出同样的个结论─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台湾得到继承。
这个说法从我第一次听到直到现在,恐怕也十几年了,而且越来越成为主流。只是台湾人听到,想想,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我跟几个朋友讨论起这件事,大家都无奈的苦笑,不仅仅只是台湾其实也有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另一方面,恐怕很少台湾人会真的认为,台湾社会所谓的"温良恭俭让"真的是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良好继承的结果。
我问朋友,这有必要跟大陆朋友说清楚吗?他抽了口烟,「哼」的一声冷笑说「就让他们继续活在他们的幻想之中好了」



文末,廖信忠感叹:
最近这三十年来,台湾从一个有钱而浮躁的社会,慢慢成为一气氛敦厚温和的社会。台湾人慢慢学会“尊重别人”这回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是啊,台湾从几乎弃子的“巴莱”精神无奈桑化,光复后又国语一统,旋即迅速美式!
看似当代台湾人在苦寻那个“巴莱”精神,其实更主要的是真正为人!而目前,应该是----慢慢学会“尊重别人”基础上的“巴莱”!

回望夜色四周,我们的这块“热”土呢?
我们自己该先学会“尊重别人”还是直接大喊“巴莱”啊!

全文摘自  : 兄弟网站  巴菲特门  





发表于 2012-8-30 09: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台湾省 中华电信(HiNet)
本帖最后由 ivyleo 于 2012-8-30 09:48 编辑

單評電影,來談談<賽德克.巴萊>(以下略稱賽)和<海角七号>(以下略稱海)
海,是一部成功描繪台灣民眾性格的小品影片,說是小品,是因為他談的就是人,很貼近真實人生
這也是我非常喜歡這一部電影的原因,除了談人,他還非常高明的用了很容易被接收的商業模式,調入了一半愛情戲分(雖然看習慣影展片的人會覺得多餘,我就很想跳過...)
過去的台灣片,談到人,多半晦澀苦悶(承繼了歐陸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手法)
如果不是喜歡看藝術電影,根本嚥不下去
這一部片對於人,去彰顯不同人格,和每一個人背後背負的故事,很易懂,但是非常動人

賽,我個人認為如果以一部電影去看待,是失敗的電影
但以文化事件來看,是台灣文化史非常重要的轉折
失敗的點在於太貪心,想要抓取太多歷史宏觀的角度和民族情結,導致人性的刻劃過於薄弱
太多龐雜不必要.不精緻的畫面,譬如日軍以燒夷彈轟炸山區,機場和飛機的CG,莫那存了大半生火藥鋪了那麼長的戲最後燒起來的用意在哪??這些讓我看了有點冒冷汗
又譬如,最後一幕的櫻花加上旁白有點...做作,櫻花就櫻花吧,不需要再加旁白去解釋了
這些多餘會去稀釋掉一部精彩電影原有的張力
我一次看完了太陽旗和彩虹橋,認為剪輯上應該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因為看起來很累人
如果其中對人的刻劃可以再細膩一些,如果能夠到達"海"的水準,整部戲相信會更好
歷史戲很難拍,但許多影史上成功的歷史戲是用描寫人物去堆疊出的
譬如"德意志元年"Germania anno zero,拍的是小孩的角度(非常好看,推薦要找來看!)
"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從猶太難民的角度去擴大到納粹集中營和人性
理由無他,歷史.時代就是由千千萬萬條生命去堆疊出來的,而不是先搭好名為歷史的大場景再把演員丟上去
這是我認為賽失敗之處---太多敘事太少人物經營

而文化事件角度,在於此部電影保存了"語言"和服裝等等的細節,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很寫實的
大部分的商業片,為了易懂,會使用單一語言,譬如美國片吧,美國人講美式英語,片中的俄國人明明在俄國本土還是要講俄文腔的破爛英語
多樣語言即是多元的表徵,語調和詞彙的組合是很難完整轉譯的,可以意會,但無法連情緒和態度一併傳達
最簡單的舉文學上的例子,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Agrave;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若用法文讀,文法上的特徵和語詞間聲音的粘連,就像流動的思緒,時間是不斷流動的
翻譯成中文,看起來就是黏膩的流水帳
而泰雅語中Gaga的意義,如果真要翻譯,恐怕十分難表現
是故,保留語言,對於當時台灣多種文化並置的狀態以及各文化對事件的看法非常寫實
另外,對於服裝的態度最讓我震撼
片中所有賽德克族的服裝是由位在台灣苗栗的野桐工坊製作
野桐工坊,是傳承泰雅傳統織布文化的重要團體,他們所有的作品只有兩種走向,極度傳統(全力保存舊文化)和極度前衛(將舊文化徹底顛覆創新後推展至世界)
賽裡面的作品即屬保存傳統的脈絡,所有製作工序通通與古法相同
種苧麻,採收後手工打成纖維,撚線,用古法教授的植物去染成不同顏色,用傳統的機器去織成布料後加工成衣物
野桐工坊負責人的兒子,其實在賽片也有演出,若我沒記錯,飾演的是莫那魯道的長子
這些細節對重新將台灣原住民文化定位非常重要
畢竟,台灣最早的主人就是他們,從新石器時代起他們就在,後面來的民族其實應該更加謙遜
這些因素也是我認為這部電影應該連同拍攝手法都必須考量為重大文化事件的原因

以上是一點個人意見補充,我就不轉簡體字了{:1_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0 12: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台湾省 中华电信(HiNet)
陆柒儿Autumm 发表于 2012-8-30 10:08
希望中国也能早日实现那个敦厚温良的氛围,如今的真的是太浮躁了

台灣也有浮躁的地方;P
一同改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0 14: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电信
ivyleo 发表于 2012-8-30 09:46
單評電影,來談談(以下略稱賽)和(以下略稱海)
海,是一部成功描繪台灣民眾性格的小品影片,說是小品,是因為他 ...

不转简体好,因为“大部分的商業片,為了易懂,會使用單一語言”,而我们的交流不是商业的!呵呵!

"德意志元年"Germania anno zero  没看过,找得到,就去看看!类似的电视剧以前看过一部,大概是第一届上海电视节的时候播映的意大利剧!名字忘了!
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大陆上映首轮就看了,记得当时坐在上海音乐学院礼堂的木椅子上!有人悠哭!

魏导自己在香港上映的时候也承认,应该将那个上下二集压缩的国际版拿来放。
----而不是老太婆的这块布(浸透了历史的汗渍,却扯不开、理不愿)。

谢谢您谈了很多影片的其他细节问题,这个我就不掺和了,因为确实不懂!

交流很快乐,当然,若是可以译成法文,也许更“像流動的思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0 16: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台湾省 中华电信(HiNet)
巴菲特门小羊 发表于 2012-8-30 14:24
不转简体好,因为“大部分的商業片,為了易懂,會使用單一語言”,而我们的交流不是商业的!呵呵!

"德 ...

也許你看的就是德意志元年吧,他是義大利片沒錯,描寫一個在戰後廢墟中求生存的家庭,主角是最小的兒子
不知是不是同一部:w

不必譯成法文吧,本來就是用習慣的語言來書寫最流暢:w

点评

应该不是,我记得自己是电视机里看的电视剧,为《第一届上海电视节》参展片,是电视剧?都是1986年的事情了,剧情和画面还记得,名称确实忘了! 不过,应该和您推荐的类同! 都属于战后反思、人性回归! 我去看元...  发表于 2012-8-30 2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地图|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颜色表|下载APP客户端|编织人生 ( ICP12028468-2 )

GMT+8, 2025-5-9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