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人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更安全

64 人签到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416122

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4: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最后以大清王朝的胜利而告结束。而为这次平叛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张英也达到了他人生中的顶峰。

  这个时候的张英心里想着,可该休息一段时间了,我还是跟康熙皇帝请假暂时回家一趟吧。于是张英就以为已经死了14年多的父亲张秉彝

改葬迁坟为名,向康熙皇帝请假4年。结果呢,康熙皇帝当然是非常高兴地批准了他的要求。就这样,张英离开了朝廷。这一离开,就是4年之

久。

  1张英离开朝廷四年之谜

  有的朋友听到这里肯定就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张英一请假就是4年啊?给已经死了14年多的父亲改葬迁坟也用不了4年啊?

再说了,这个康熙皇帝离得开为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的张英么?他还就真的批准了张英的请求?这真是怪事啊。

  诸位,一点都不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会知道"功高震主"可能的结果



  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三杰",有韩信被杀、萧何坐牢、张良请求册封自己为"留侯"的故事;北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手下,

有"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南宋的时候,宋高宗赵构手下,有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韩世忠被停职的故事;明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

璋手下,有"胡蓝之狱"故事,那死的可是好几万人呢。这些,还都是前朝故事。

  到了大清王朝入关以后,这样的故事那就多了去了。

  顺治皇帝追杀所谓的"多尔衮余党",康熙皇帝追杀所谓的"鳌拜余党"。这些,可都是近在眼前的故事啊。

  换句话说,皇上--任何一个皇上都是如此--那可是"只能与他共苦,不能与他同甘的人"的代名词啊。皇上身边,那可是全天下最危险的地

方。皇上身边,那个地方,不是狼窝,也是虎口。您以为是个什么好地方?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呆得长久的地方。您可不要以为您立下了什么

所谓的"汗马功劳",皇上就要感谢您哟。如果皇上真的是觉得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皇上一天也离不开您了,那么,他对您最好的报答方式
,那一定会是,杀了您和您的全家!
  诸位,听我说得有道理吧?听我说到这里,感觉到了在张英身边埋伏的"杀机"了吧?知道了张英为什么非得借口为自己的、已经死了14年多的父亲改葬迁坟、向康熙皇帝一请假就是4年的原因了吧?
  那是人家张英聪明、那是人家张英会做人、那是人家张英知道什么叫做"以退为进"的道理。您光看见人家张英红红火火的一面了,您没有看到张英躲过了多少"明枪暗箭"。张英,那可是死过了多少回的人啦。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这个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一看,还是这个张英懂事,在我最需要他离开我的时候离开我了,怎么办呢?对他好一点吧。给他点好处!赐张英白金五百、表里缎二十,赐张英已经死了十四年多的父亲张秉彝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衔。
  回家吧。回家好好休息一下,调整一下自己,想想过去,想想未来。
  回家吧。回家给自己的父亲、也给未来的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找寻个好的墓地--这在当时那个时代,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哟。
  回家吧。回家修整一下家乡的风景名胜区,让这些风景名胜更加的好看。
  2张英隐居龙眠山
  您还别说,张英这一回家,还真的给自己的父亲张秉彝找到了一块好的坟地。这块地,那叫一个漂亮。这块地的风景,那叫一个绝!
  这块地,在哪里呢?就在张英的家乡龙眠山。
  龙眠山属大别山余脉,山势自西北向东南逶迤。位于距离桐城市区3公里的龙眠乡境内。因山形似龙酣眠,故名为龙眠山。它没有黄山奇妙的松、石和云海,但它以自己独特的秀丽赢得了"擅江北名山之秀"之赞誉。更重要的是,那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墓葬,一块块模糊或清晰的石刻,都是桐城文化这条长链中的一个个链环,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桐城文化的悠久和精深。
  历代许多名人隐居于此,置下山庄、别业,并归老山中。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交相辉映,构成龙眠山得天独厚的胜景。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就建在龙眠山区的双溪村。据《宣和画谱》记载,出自李公麟手笔的宫廷藏画有107幅,他首创我国白描画法,以此便可见他的聪慧、勤奋、好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苏轼为《龙眠山庄图》作跋,苏辙作的《龙眠山二十咏为李伯时赋》,可以发现李公麟的热情好客。此外还有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吟咏龙眠山的诗句:"诸峰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如今,人如烟灭,足迹被时间之手轻轻抹去,一切已沉淀为传说。  张英必定是发现了龙眠山的大气与隽永。在龙眠山一隐居就是4年。  张英隐居在龙眠山的4年,大清王朝再一次经历了战争:这就是施琅收复台湾之役。而这场与张英看似无关的战役与4年以后张英的再度被重新启用有着重大的关系。
  3大清王朝内部围绕台湾问题的纷争
  关于施琅收复台湾的故事,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一点了。但是这里,我们再次提到他,是因为在这次施琅收复台湾前后,大清王朝内部发生了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冲突。话题从"三藩之乱"被平定后的康熙皇帝开始解决台湾问题谈起。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1647年,郑成功打起"杀父报国"之大旗,聚师起义,很快便发展到10万余人。1649年春,施琅与其弟施显投靠郑成功,很快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左先锋。1652年,郑成功与施琅决裂。万般无奈的施琅再度归顺了大清王朝。1662年1月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作为他的新的抗清基地。但不久,1662年6月,38岁的郑成功病死在台湾,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接手政权。
●【】▅▅▅▅▅▅▅▅▅▅▅▅▅▅▅▅▅▅▅▅
 对在台湾经营多年的郑氏后裔,康熙皇帝本意力主和平统一。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康熙皇帝的对台政策之所以非得要坚持以抚为主,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自顾不暇,无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清军入关后,面临着很多麻烦:诸如内部的鳌拜集团专权,外部的南明残余势力、大顺大西残余势力和割据南方的三藩势力等等,致使一时之间自顾不暇,无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双方的海军实力对比。正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所说的那样,大清王朝的军队是陆军强大而水师薄弱。在清朝政府陆续消灭上述三股势力(南明残余势力、大顺大西残余势力和割据南方的三藩势力)、最终完成了大陆统一的过程中,手下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也越来越强大起来;而这期间,清朝政府由于忙于大陆的统一战争,没有时间和精力建立水师。在完成大陆统一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则是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水师也仍然不能提上议事日程。更为重要的是,从台湾郑氏集团脱离而来的投诚者,也暂时得不到清朝政府的信任。
  第三,郑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为康熙皇帝坚持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恰恰是因为台湾内部的动荡为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因为你们内部动荡以后,我很有可能就要等待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情况的到来。
  第四,康熙皇帝的几次武力攻台失败,也更加促使康熙皇帝进一步坚持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康熙皇帝的这几次武攻台失败,都和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施琅。
  前面我们说到,就在郑成功去世、郑经割据台湾自立、郑成功的旧部纷纷投降大清王朝的时候,郑成功的仇人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议,派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
  其实,就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年轻的康熙皇帝,他也曾经一度动摇了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改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1663年,康熙皇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跨海征台,结果施琅没有成功。
  1664年,施琅再度建议率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康熙皇帝也于1665年封施琅为靖海将军,命其再度跨海征台,结果施琅又没有成功。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清王朝朝廷内部,针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就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以明珠为首的一部分大臣为代表,全力支持康熙皇帝的和平统一主张;另外一派,以索额图为首的一部分大臣为代表,全力反对康熙皇帝的和平统一主张--他们认为,就应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更有甚者,明珠和索额图之间的这种分歧,还有更为深厚的政治背景。关于这些,我们还会在后面的内容中逐渐为大家揭示出来。
  4收复台湾之役前后大清王朝内部矛盾的发展
  当然,以明珠为首的一部分大臣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因此,从1662年起,清廷与郑氏政权进行了持续22年、多达9次的谈判。
  在这多达9次的谈判中,一次是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拒绝清朝的招抚。
  另一次是1669年,受康熙皇帝派遣,刑部尚书明珠前往福建主持对于台湾的和议工作。明珠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康熙皇帝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康熙皇帝不愿意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而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了"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趁机与吴三桂、耿精忠联合,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4: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第三次是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
考虑平台的问题。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书力主乘胜收复台湾。康熙皇帝再度采纳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决定对台湾郑氏先行招抚,若招抚不成再用
武力。当时郑氏政权已无恢复明室的可能,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朝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世守台湾"。康熙皇帝
在遣使与郑氏代表谈判中许诺,如郑氏归顺清朝,则可"保境息民",仍在台湾居住,但郑氏必须成为清朝臣民,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台湾方面显然对此没有兴趣。谈判再度破裂。
  9次谈判未果,天平开始向着有利于索额图为首的一方大臣倾斜。这才出现了前面我们所说的1683年施琅率领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
艘、中小战船230余艘的收复台湾之役。
  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之役取得轻而易举的胜利,也大大助长了以索额图为首的一方大臣的气焰。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朝廷中,最好的情况是朝廷的内部分成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派别,而这两个派别又打得难解难分,而皇帝则处
于居中调停的状态,成为最高级别的、最高权威的仲裁者。
  因此,我们知道,如果说,前面我们所讲过的、历时8年的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实际上是属于以明珠为首的大臣集团的话,现在这场施琅
收复台湾之役的最终胜利那就完全是属于以索额图为首的大臣集团的了。
  因此,我们说,到现在为止,大清王朝的朝廷内部,就出现了明珠集团和索额图集团的激烈竞争的情况。而现状则是,形势稍微有利于索
额图集团。
  那么,康熙皇帝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第一,稍微加强一下明珠集团的力量,以期达到竞争双方的暂时平衡;第二,在竞争双方中布下自己的棋子,以期达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目的。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康熙皇帝想起了已经回家4年、好像在以前属于明珠集团成
员的张英。
  5康熙皇帝重新启用张英内幕
  因此,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决定,重新启用张英入朝,让张英官复原职,重新担任他的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职务。于是乎,4年过后的张英
再度回到了北京,重新担任他曾经担任过的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职务。
  很快,康熙皇帝就发现,张英的这点官职似乎并不足以完成他赋予张英的历史使命。于是,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觉得,应该加重张英的分
量--给张英更多更重要的官职。于是乎,很快,张英就担任了兵部侍郎的职务。
  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乃六部(吏部即组织部兼人事部、户部即财
政部及民政部、礼部即外交部及教育部、兵部即国防部、刑部即公检法三部、工部即建设部)之一,"兵部"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
令之政,历代相沿。尚书是部长,"侍郎",相当于今日的副部长。不要小看了这个与礼部侍郎同样在大清王朝都属于正二品的官职,这个官职
,我们都知道,在实际上可比礼部侍郎的实权大多了。
  还不限于此,很快,康熙皇帝又给张英增加了一个官职:兼管詹事府。
  正是这个官职,使张英感觉到了更加深刻的丝丝寒意。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还要简单介绍一下詹事府。
  所谓詹事府,是明清两朝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清朝政府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詹事府,为辅导东宫太子之机构,
同年十一月裁撤,其事务并入内三院。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复置,设詹事、少詹事,以内三院官兼任。詹事府设詹事满、汉各1人(正三品
)、少詹事满、汉各1人(正四品),左、右庶子满、汉各1人(正五品),洗马满、汉各1人(从五品)、左、右中允满、汉各1人(正六品)
,左、右赞善满、汉各1人(从六品),主簿满、汉各1人(从七品)、笔帖式6人。
  詹事府的职掌是:凡皇帝坐朝或秋审、朝审以及九卿、翰、科、道会议之事,詹事、少詹事均得"侍班"或参加集议。凡纂修实录、圣训,
詹事府詹事、少詹事例得充任副总裁官及纂修官。纂修其他书史,少詹事皆得充任纂修官。此外,有些职掌是与翰林院互兼的。清初规定,凡
东宫千秋节(东宫诞辰)及元旦、冬至行礼庆祝、表笺文式,由詹事府坊局官撰拟颁发。
  正是在詹事府的职务上,张英深刻地感觉到了为官的不容易,在皇帝身边为官更加的不容易,在太子身边为官更加的不容易。这要是弄不
好,可是要杀人掉脑袋的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
 前面,我们说到了张英在自己的家里休息4年以后,被康熙皇帝重新启用,除了担任兵部侍郎外,还兼管詹事府事务。所谓詹事府,我们知道
,这是明清两朝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一个机构。换句话说,1785年以后,张英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与太子打交道的生涯。我
们说,与太子打交道,这可不是什么好活儿啊。在皇太子身边为官,这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要是弄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啊!这是
怎么回事呢?话还要从康熙皇帝的后宫说起。
  在清廷入关后的10个皇帝中,数康熙皇帝的后妃最多,先后有4个皇后、3个皇贵妃、1个贵妃,11个妃子,8个嫔,10个贵人,8个常在,10
个答应;此外还有一大群难以确定的没有名位的后宫佳丽。您看看,光皇后就有四个。
  1康熙皇帝和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的关系之谜
  康熙皇帝的第一个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索尼的孙女--索尼的长子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也就是索尼的三儿子索额图的侄女。《康
熙王朝》中说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索额图的女儿,这是错误的。
  不过,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大清王朝曾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帝一定要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怎么这回改
了呢?
  话还要从顺治皇帝去世之后的局面说起。
  1661年2月5日(阴历正月初七),顺治皇帝突然去世,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按照大清王朝的传统,皇帝年幼的时候
,国家的政务应该由一两位宗室的亲王摄政,但由于顺治皇帝在位初年睿亲王多尔衮擅权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的前车之鉴,顺治皇帝和孝庄皇
太后决定不依旧制,而是改由异姓大臣来共同辅政,于是确立了四辅臣制。
  这样,在同多尔衮斗争中有功的重臣元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成为辅政大臣,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四大臣共同辅佐幼主,最
初相安无事。然而随着四辅政大臣内部势力的变化,本来位居末位的鳌拜的势力日益扩大。鳌拜这个人太专横,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
他辅政大臣放在眼里。
  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
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于是,就有了1665年10月22日(康熙四年九月初八),11岁的康熙皇帝和12岁的赫舍里
氏皇后遵照孝庄太皇太后懿旨举行大婚典礼的这件事。很快,1669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就在赫舍里氏家族的协助之下除掉了权臣鳌拜!因此我
们说,康熙皇帝迎娶赫舍里氏皇后,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
  那么既然这是一桩政治婚姻,康熙皇帝与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的关系如何呢?
  应该说,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关系还是非常稳定的。换句话来说,在康熙皇帝的众多的后宫佳丽之中,康熙皇帝本人还是更喜欢他的第一个
皇后--赫舍里氏。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第一,两个人是"发小"。
  他们是从小的玩伴,可谓是青梅竹马、总角之交,情投意合。"绕床弄青梅"、"羞颜尚不开",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窦初开的赫舍里氏
皇后这对小夫妻婚后恩爱甜蜜,生活非常和谐,彼此感情颇深。因此,他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4: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第二,两个人属于"患难夫妻"。
  他们共同度过了鳌拜专权的日日夜夜。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岁月里,赫舍里氏以自己"宫闱式化、淑德彰闻"的得力辅佐,把后宫治理得井井
有条,使得康熙皇帝无后顾之忧,能够集中精力料理国政,为日后建立康、雍、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赫舍里氏皇后不愧为康熙皇帝的贤
内助。
  第三,两个人属于政治婚姻。
  既然是政治婚姻,就容不得少年康熙皇帝对赫舍里氏不好。这里的政治婚姻,是说他们的结合是孝庄太皇太后刻意安排的,其背后的目的
是爱新觉罗家族要借助于赫舍里氏家族的手除掉权臣鳌拜!
  因此,皇后赫舍里氏家族对于康熙皇帝有恩。
  我们说完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就该说到他们的孩子了。
  1670年初,赫舍里氏皇后为康熙皇帝生了一个聪明乖巧、活泼可爱的小皇子承祜。而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才15岁,赫舍里氏皇后才16岁。
  可惜的是,康熙皇帝和赫舍里氏皇后的爱情结晶承祜不到4岁就不幸夭折了。这毕竟是赫舍里氏皇后的第一个孩子,由于忧伤过度,赫舍里
氏皇后的身体变得孱弱多病。此后的康熙皇帝对赫舍里氏皇后是越发的关爱有加了。
  1672年冬,赫舍里氏皇后在京生病,当时康熙皇帝正陪同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在遵化汤泉疗养,闻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飞骑进京探
望。直到皇后病情好转,方才放下心来。
  1674年夏,赫舍里氏皇后第二次临盆,康熙皇帝异常高兴,当即取一个乳名叫保成,这就是后来的皇太子胤礽。康熙皇帝祝愿这个孩子能
够平安成长。
  然而,赫舍里氏皇后却因难产导致昏迷不醒,几个时辰之后,年仅21岁的赫舍里氏皇后就去世了。赫舍里氏皇后是清朝所有皇后中去世年
龄最轻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因难产去世的皇后。赫舍里氏皇后去世了,可是皇后的位置不能空缺啊?总得有人填补这个空缺出来的位置啊?
  2康熙皇帝和他的另外三个皇后
  赫舍里氏皇后去世3年多之后的1677年秋,康熙皇帝就把这空缺出来的位置赏赐给了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孝昭仁皇后。这个钮
祜禄氏皇后就成为康熙皇帝的第二个皇后。
  钮祜禄氏皇后刚刚入宫的时候仅仅是个很普通的妃子,好不容易她才等到了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转正的机会,可惜的是,这个钮祜禄氏皇
后却没有福气,仅仅半年后的1678年3月18日(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这个钮祜禄氏皇后在还没有给康熙皇帝留下任何子女的情况下,就
到阴间找赫舍里氏皇后聊天去了,年仅24岁。此时,距赫舍里氏皇后死还不到4年的时间。她的丧期正是征讨三藩的关键时候。
  这样,康熙皇帝就迎来了他的第三个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皇帝的生母
孝康章皇后之亲侄女,即康熙皇帝的嫡亲表姐。1677年被册封为贵妃,1681年晋升为皇贵妃,1683年生皇八女。
  佟佳氏皇后的命比钮祜禄氏皇后的命还不济,1689年8月23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在她的病势非常沉重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念及她
是自己妈妈的亲侄女,才册封她为皇后。可惜的是,这个佟佳氏皇后只当了一天的皇后,就去找赫舍里氏皇后和钮祜禄氏皇后聊天去了。
  从此,直到康熙皇帝病逝,再也没有了皇后。
  问题在于,人们说的康熙皇帝的第四个皇后--乌雅氏皇后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皇帝的第四个皇后乌雅氏,其实是死后追封的--换句话说,她生前一天皇后也没有做过。乌雅氏皇后是母以子贵的典型代表。
  乌雅氏皇后,满洲正黄旗人,她是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1678年12月13日(旧历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她为康熙皇帝生下了一个孩子
胤禛--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可是当时,这个乌雅氏还什么都不是呢!直到1679年,康熙皇帝看到这个乌雅氏所生的孩子命还挺大,
没死呀,于是就册封这个乌雅氏为德嫔。1681年,康熙皇帝一看,这个孩子还挺壮实,看来的确死不了了,那就再加封吧,于是再加封乌雅氏
为德妃。就在这一年,德妃乌雅氏又为康熙皇帝生下了皇六子胤祚;1682年生皇七女,1683年生皇九女,1686年生皇十二女,1688年生皇十四
子胤禎。1723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德妃的儿子继位,是为雍正皇帝,尊德妃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可是还没能够等到正式上册呢
,这个皇太后就在1724年7月13日(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了,享年63岁。

●【】▅▅▅▅▅▅▅▅▅▅▅▅▅▅▅▅▅▅▅▅
 这个乌雅氏皇后为康熙皇帝生了三子三女,活下来的二子一女。无论是从生下来的孩子来说、还是从养活了的孩子来说,这个乌雅氏皇后都
在康熙皇帝的后宫当中是属于最棒、最多的--由此可见,这个乌雅氏皇后在康熙皇帝生前还是很受宠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个乌雅氏皇
后的身体也是康熙皇帝的后宫当中属于最棒的。
  3康熙皇帝的儿子们
  康熙皇帝自11岁完婚至63岁,先后生了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康熙皇帝的这35个儿子在《玉牒》(大清王朝皇帝家的家谱)中排了序的儿
子有24位。在这24个儿子中,比较重要的有14位。他们是:
  1皇长子:胤,生母惠妃纳喇氏,1672年生,活了61岁;
  2皇次子: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74年生,活了50岁;
  3皇三子:胤祉,生母荣妃马佳氏,1677年生,活了55岁;
  4皇四子:胤禛,生母德妃乌雅氏,1678年生,活了57岁;
  5皇五子:胤祺,生母宜妃郭络罗氏,1679年生,活了53岁;
  6皇六子:胤祚,生母德妃乌雅氏,1680年生,活了5岁;
  7皇七子:胤祐,生母成妃戴佳氏,1680年生,活了50岁;
  8皇八子:胤禩,生母良妃卫氏,1681年生,活了45岁;
  9皇九子:胤禟,生母宜妃郭络罗氏,1683年生,活了43岁;
  10皇十子:胤,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1683年生,活了58岁;
  11皇十一子:胤禌,生母宜妃郭络罗氏,1685年生,活了11岁;
  12皇十二子:胤祹,生母定妃万琉哈氏,1685年生,活了78岁;
  13皇十三子: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1686年生,活了44岁;
  14皇十四子:胤禎,生母德妃乌雅氏,1688年生,活了67岁;
  4康熙皇帝立储之谜
  我们在介绍康熙皇帝第一次立储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皇帝立储的规矩。
  按照通行的说法,皇帝立储的规矩是以下两点:
  第一,立嫡不立庶;第二,立长不立幼。
  在上述两点中,先要遵守第一点。也就是说,如果皇帝有嫡生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孩子,就要先立皇后所生的孩子;如果皇后无子,再
立皇贵妃所生的孩子;如果皇贵妃也无子,再立普通的妃子--也就是庶妃--所生的孩子。以下依次而行。这就叫做立嫡不立庶。
  在遵守了第一点的前提下,再遵守第二点。也就是说,同时有两个继承人都符合规矩的时候,年龄大的为先。
  因此,康熙皇帝很自然地就要立他和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皇后--所生的孩子胤礽为第一位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
子。
  问题在于,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说,康熙皇帝在赫舍里氏临死之前确定了他们两个人的爱情结晶--胤礽为太子,以安慰临死的赫舍
里氏。这是对的么?
  这是不对的。实际情况是,赫舍里氏皇后去世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675年,康熙皇帝才册立胤礽为皇太子的。至于当时康熙皇帝册立胤
礽为皇太子的原因,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的经验教训。
  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正妻长子继承制。努尔哈赤因为曾经立长子褚英失败,于是决定汗位的继承由八大
和硕贝勒会议推定;皇太极猝死,他的遗位继承,也是在满洲贵族会议上推定,由6岁的福临继位;顺治皇帝死前,皇位的继承没有经过满洲贵
族会议讨论,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顺治皇帝商量,用遗诏决定由年仅6岁的玄烨继位。这个"遗诏制"破坏了清太祖、太宗两代的皇位继承由满洲
贵族会议推定的传统,开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例。
  康熙皇帝继承了其皇父顺治皇帝生前决定继承人的办法,采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好处是免得皇帝死后引起皇位争夺的血腥斗争,坏处
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间会产生残酷斗争。当时的康熙皇帝只看到了前者的危害,却忽视了后者将会带来的灾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4: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第二,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的需要。
  1675年,康熙皇帝册立胤礽为皇太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的需要。这个严峻的斗争形势,主要就是平定"三藩之乱
"。
  当时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多厉害呀。转眼之间,就占领大半个中国的领土啊。如果大清王朝不及早确立太子,万一出现康熙皇帝突然之间
死亡的情形,那么这个大清政权还不乱做一团啊?
  第三,对于赫舍里氏家族功绩的认定。
  前面,我们在讲康熙皇帝智擒鳌拜的时候,曾经说过赫舍里氏家族的功劳,尤其是赫舍里氏皇后的三叔索尼的重大贡献。不仅如此,索额
图还在为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中,不断地出谋划策。
  第四,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怀念。
  赫舍里氏皇后因为生胤礽而死,康熙皇帝也是十分伤心,故对胤礽格外钟爱,第二年就册立他为皇太子。
  这年康熙皇帝21岁,皇太子才1岁。康熙皇帝立储过早、太子过幼,显然也是欠妥当的。因为其间的变数太多、太大,皇太子胤礽以后会是
什么样?难以预料。
  问题还在于,康熙皇帝决定胤礽为太子,肯定会引起别的皇子们--尤其是皇长子胤的不满。
  康熙皇帝的皇子们,谁不想当未来的皇帝啊?当然,他们的不满只能在暗地里发泄。因为他们的父亲康熙皇帝还是坚定的支持胤礽的。
  看来,胤礽的这个太子的位置不好坐啊。康熙皇帝如果想让这个儿子接自己的班的话,那一定要严加教育才可以。
  康熙皇帝也知道,一旦立了储,肯定会引起别的皇子们的不满,肯定会引起别的皇子们的嫉妒。
  问题在于,如何缓解这种不满和嫉妒呢?
  只能是着力培养太子胤礽--让他迅速成熟起来。
  于是乎,康熙皇帝想到了李光地、熊赐履、汤斌、张英等大臣。于是张英等大臣来到了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的身边。
  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对皇太子胤礽的教育是尽心竭力的,对皇太子胤礽的生活也是特别关照的。1678年,4岁的皇太子出痘,时值平定"
三藩之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皇帝亲自护理太子,竟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
  为了把皇太子胤礽培养成未来的孝子圣君,年轻的康熙皇帝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中间,最为重要的就是给皇太子胤礽延请名师,对其进
行良好的教育。

●【】▅▅▅▅▅▅▅▅▅▅▅▅▅▅▅▅▅▅▅▅
 自从宣布册立胤礽做皇太子以后,作为父亲的康熙皇帝就亲自担任他的启蒙老师,皇太子年龄稍长,康熙皇帝即为其聘请当时名儒诸如李光
地、熊赐履、汤斌等,为其辅导。注意,这个时候,皇太子的师父里面,并没有张英。
  1太子的老师们
  李光地,1642年出生于福建安溪。167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673年冬,李光地回乡省亲。就在这个时候,1673年12月28日,平西
王吴三桂发动叛乱,很快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之信先后响应,这就是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李光地的家乡福建属于靖南王耿精忠的势力范
围。盘踞福建的耿精忠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多方收罗人才出任伪职。这个时候的李光地几乎同时收到了靖南王耿精忠和占据台湾的郑成功的
儿子郑经邀请其加入他们集团的信函。
  李光地借口他的父亲病逝速回安溪,并派人从山路将耿精忠部队的情况迅速报给朝廷。从此受到康熙皇帝重视。1687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
士兼礼部侍郎,充日讲起居注官。1699年初至1705年,任直隶巡抚。1705年冬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熊赐履,湖北孝感人。生于1635年,7岁时父亲遇难,1658年中进士,授庶吉士。1667年,熊赐履进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
言疏》。该疏对清朝时政、特别是四大辅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尖锐批评,明确提出:治乱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要求少年皇帝加强
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对熊赐履刮目相看。1669年,康熙皇帝清除鳌拜集团后,熊赐履政
治地位迅速上升。1670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汤斌,中国清代初年理学名臣,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商丘市睢县人。1627年出生,1652年考中进士。1653年,汤斌奉旨出
任陕西潼关道,为不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骡子三头,一头驮着两床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主仆二人各骑一头,像穷书生赶考似地赴关上
任。到得潼关,当汤斌向守关的把总说明身份时,那把总见他一主一仆,人畜俱瘦,行李萧然,眨眼皱眉使劲摇头:"把你放到锅里去煮也煮不
出官味来"。可是,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的四品道员,上任不到三个月,潼关附近各州县土豪劣绅不敢作恶,地痞流氓纷纷敛迹,百姓安居乐
业,官府讼简刑清。一时间,"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妇孺尽知。1659年乞假归养。1666年,从学于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孙奇逢,成为当
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1678年,康熙帝为了更有效地笼络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决定举办博学鸿
词科。次年,汤斌应试取中,授翰林院侍讲,参修明史;主持过浙江乡试。1682年充明史总裁。1684年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2太子的一天
  几位大臣受命之后,尽心启发,从而使年仅5岁的胤礽得以系统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在父亲和师傅们的严格要求下,天资聪颖的胤礽
进步很快,7岁时就已通晓满、汉两种文字,并能流利地背诵四书,并且不忘满洲立国根本,弓马娴熟。成人之后更是身材魁梧、举止大方、仪
表不凡,成为康熙皇帝理想的继承人。《康熙起居注册》里面就记载着1687年7月18日汤斌担任这一职务时候的一段趣事:
  寅时(3~5时),皇太子在畅春园无逸斋读书,复习头天功课,准备师傅到来。
  卯时(5~7时),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管记载皇太子言行
的起居注官德格勒、彭孙遹侍立在西侧。皇太子胤礽伏案诵读《礼记》不停。胤礽遵照皇父"书必背足120遍"的规定背足数后,令汤斌靠近案前
听他背书。年近60岁的汤斌跪着捧接皇太子的书。听完胤礽的背诵,一字不错,就用朱笔点上记号,重画一段,再读新书,捧还经书,退回原
来的地方站立。皇太子又写楷书一纸,约数百字。
  辰时(7~9时),康熙皇帝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请安之后,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皇太子率领诸臣到书房外台阶下恭迎。康
熙落座之后,就说要让他的儿子背书。康熙拿出书来随便点一段,皇太子就背,背完了以后,果然一字不错。康熙说,我小时候书要朗诵120遍
,之后还要背诵120遍,完全熟练了,然后再换下一段,这样一段一段地学。这时候有大臣说,100遍是不是就可以了?康熙说必须背足120遍,
然后就问其他那几个师傅,说刚才背得怎么样?有的老师就说了,太子很聪明,背得很好。康熙说,你们不能表扬他,要多批评他,免得他骄
傲。检查完了之后,康熙就处理政事去了。
  巳时(9~11时),时值初伏,日已近中午,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
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伫立时久,体力不支,斜立昏盹,几乎颠仆。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传观批阅校对。汤斌奏道:"笔笔中
锋,端严秀劲,真佳书也!"达哈塔也奏道:"笔法精妙,结构纯熟。"皇太子又将《礼记》画定的篇章读120遍。
  午时(11~13时),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皇太子命赐诸师傅也吃饭。诸臣叩头谢恩后,就座吃饭。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
危坐,又读《礼记》。读过120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时),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张侯--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
箭。这既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是为教育皇子们"崇文宣武",治理国家。皇太子射完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
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4: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申时(15~17时),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胤(tí)、皇三子胤祉(zhǐ)、皇四子胤禛(zhēn)、皇五子胤祺、(皇六子早殇)皇七子胤祐、皇
八子胤禩(sì),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汤斌按照康熙的旨意
,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皇五子胤祺因学满文,所以只写满文一篇,圈点准确。康熙亲自
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群臣称颂说小字"秀丽"、大字"苍劲"。
  酉时(17~19时),侍卫在院中张侯之后,康熙令诸子依次弯射,各皇子成绩不等。又命诸位师傅射箭。随后,康熙皇帝亲射,连发连中

  天色已暮,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3对太子从政的训练
  康熙皇帝对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几位师傅很满意。为了进一步培养胤礽从政的才能,康熙皇帝还尽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胤礽进
行训练。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亲征噶尔丹前后康熙皇帝对皇太子胤礽进行的训练:
  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命22岁的胤礽留守京城,并特谕大学士,"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
奏皇太子"。1697年,再次亲征噶尔丹时,又命胤礽留京办理朝政。
  当然,康熙皇帝命皇太子胤礽留守京城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希望一旦自己阵亡的时候,太子能够马上继位,以稳定人心。
  康熙皇帝还利用举行典礼仪式等活动,为胤礽提供锻炼的条件。如遇元旦、冬至、万寿节时,在太子活动的中心--文华殿外,也要像太和
殿外一样,陈设皇太子的仪仗;同时礼部也为皇太子制定了相应的礼节:如众皇子向皇太后行礼后,再由皇太子胤礽率众皇子向皇帝行礼;百
官向皇帝行朝贺礼后,皇太子要到文华门内主敬殿升座,百官再到这里向皇太子行二跪六叩头礼;出巡时,地方官员在朝见皇帝后,还要朝见
皇太子,并向皇太子进献礼物等等。
  此外,自1681年皇太子胤礽成人以后,康熙皇帝竭尽全力巩固太子的地位,维护太子的权威,对于藐视皇太子的臣工,不管他们职位多高
,权力多大,也严加打击,毫不留情。
  康熙皇帝立了皇太子之后,很自然地,康熙皇帝手下的大臣和康熙皇帝的其他儿子们就会分为三大旗帜鲜明的阵营:皇太子胤礽的支持者
;反对者;旁观者。
  那么,上述三大阵营之间的厮杀,最终的结局会对什么人有利呢?
  我们首先来看皇太子胤礽的支持者阵营。
  皇太子胤礽的支持者阵营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当属当时的权臣索额图。
  4索额图集团的覆灭之谜
  按照辈分来讲,皇太子胤礽应该管当时的权臣索额图叫三姥爷--胤礽是索额图哥哥的女儿的儿子。当然,索额图会全力以赴地支持皇太子
胤礽。
  前面,我们说过,为了除去权臣鳌拜,孝庄太皇太后于1665年挑索尼的长子、索额图的哥哥噶布喇的第二个女儿册立为皇后。1669年,索
额图协助康熙皇帝除去了权臣鳌拜。此后,为智擒鳌拜立下赫赫战功的索额图也开始飞黄腾达。
  与此同时,明珠因为主张撤藩,甚合康熙皇帝之意,又竭尽全力平定"三藩之乱",所以非常受康熙皇帝器重。1677年明珠被授予武英殿大
学士,开始入阁办事。
  其实,这个明珠也是一个好弄权术的人。他与索额图同掌朝政,两个人因为在撤藩上主张不同而结怨。最后双方相互倾轧,各结党羽。在
双方的党争之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子就是,能否控制太子胤礽。
  从哪里下手控制太子胤礽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太子的师傅。因为,如果太子的这几位师傅都是索额图的党羽,那将来康熙皇帝归天以
后的天下就是他们索额图党羽的天下了;但反过来,如果太子的这几位师傅都是明珠的党羽,那将来康熙皇帝归天以后的天下就是他们明珠党
羽的天下了。

●【】▅▅▅▅▅▅▅▅▅▅▅▅▅▅▅▅▅▅▅▅
 这样,较量的双方很快就开始了。他们或拉拢或打击太子胤礽的师傅。
  竞争的双方都感觉到李光地和熊赐履是康熙皇帝的人--他们两个,只忠于皇上,并不偏向索额图和明珠任何一方。而非常明显地给人的感
觉是,汤斌是索额图的人。因此,汤斌就遭到了明珠集团的全力打击。因此,很快地,各种不利于汤斌的言论像雪片般传进了康熙皇帝的耳朵
里。一时之间,弄得康熙皇帝也不知道能否让汤斌继续担任皇太子的师傅了。正好,1784年,江苏巡抚出缺,康熙皇帝派汤斌离开北京,就任
江苏巡抚。
  汤斌离开了北京,离开了皇太子师傅的职位。这皇太子的老师不能少了一个啊?谁来接任呢?明珠向康熙皇帝推荐了张英。康熙皇帝一想
,嗯,这个张英已经离开朝廷4年多了,即使是明珠推荐的他,他也不应该是明珠的党羽。再说,他的学问又那么大,让他来接任皇太子的师傅
的职位是非常合适的。
  因此,从1685年开始,张英成为了皇太子的师傅了。
  而就在此后,皇太子胤礽逐渐地向坏的方向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贪婪。皇太子胤礽使用的衣衾舆轿,比其他皇子的都要高贵,是近乎皇帝专用的明黄色,他的份例也大大多于诸皇子。但他并不以
此为满足,广收贿赂之外,还私自动用大内的库银,又派人到全国各省收取官员的贿赂,而且把外国使臣进贡的物品随意取用。
  第二,越权。皇太子胤礽在康熙皇帝面前也敢辱骂大臣。在他受命留守京城办理朝政期间,擅自做主将康熙皇帝已批交各部院衙门办理的
事情进行修改。
  第三,没有同情心。康熙皇帝得病了,非常希望能从爱子的身上感到家庭的温暖和安慰,不想从京中赶来的皇太子胤礽,对病中的父亲毫
无体恤、忧戚之情。
  问题在于,皇太子胤礽为什么会在张英来了以后变坏了呢?是不是张英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了呢?您想啊,人家李光地和熊赐履,无论是
从学识、还是从人品,那都是没得说的。人家和汤斌搭帮教育皇太子的时候,这个皇太子也是很好的啊?为什么单单张英来了以后,这皇太子
才变坏了呢?
  还好,康熙皇帝不是向着这个方向去思维的,而是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去思维的。康熙皇帝认为,自己给皇太子胤礽配备的老师都是非常
称职的。
  问题到底出自哪里呢?康熙皇帝认为,皇太子胤礽的变坏,最主要是皇太子的抵抗力弱,再加上有的大臣总是想方设法地要讨好皇太子。
  康熙皇帝心想,今后只要他发现有人要讨好皇太子胤礽,我便要严加制裁。
  1694年,在讨论奉先殿祭祀仪注时,礼部认为皇太子的拜褥应像皇帝一样,放置在殿门内,但康熙皇帝却要求放在殿门外。礼部尚书沙穆
哈为讨好胤礽,拐弯抹角地反对,建议把这条谕旨记入档案。这下触怒了康熙皇帝,他认为沙穆哈居心叵测,另有所谋,立即将沙穆哈革职。
  1697年,内务府所属的一些低级官员私自到皇太子胤礽住处走动,而被康熙皇帝怀疑为悖乱,因而将他们监禁或处死。而太子不孝,所行
不善的议论,遂不胫而走。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当时的康熙皇帝首先对索额图等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训斥索额图的党羽说:"温待、额
库礼,俱犯重罪流徙之人,因其年老,令回京师。伊等应安静以养余年,伊乃与索额图结党,妄论国事,妄自犯尤"。然后,康熙皇帝又训斥皇
太子胤礽说:"朕出师宁夏后,皇太子听信匪人之言,素行遂变,自此朕心眷爱稍衰,置数人于法。因此外人窃议皇太子不孝,所行不善,遂自
此始。"
  1702年11月,康熙皇帝南巡,皇太子胤礽随驾,至德州,皇太子胤礽病重。康熙皇帝留驻,召索额图自京师来德州侍皇太子胤礽疾。皇太
子胤礽久病不愈,康熙皇帝决定先行回京,留皇太子胤礽在德州调养。皇太子胤礽在德州一月有余,与索额图朝夕相处,二人亲密无间,此后
皇太子胤礽为恶日甚一日。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对于索额图助太子为虐,康熙皇帝早已留心,而事态之严重,使康熙皇帝不得不对索额图采取断然处置。
  1703年6月,康熙皇帝传谕索额图:"尔任大学士时,因贪恶革退,后朕复起用,尔并不思念朕恩。即若养犬,尚知主恩,若尔者,极力加
恩亦属无益。朕差人搜与尔行走之江潢家,得书字甚多。朕亦欲差人到尔家搜看,但被尔牵连之人甚多,举国俱不得安,所以中止。朕若不先
发,尔必发之,朕亦熟思之矣。朕将尔行事指出一端,就可在此正法。尚念尔原系大臣,朕不忍心,但若著尔闲住,又恐结党生事,背后怨尤
议论,著交宗人府与根度一处拘禁,不可疏放。"
  随后,康熙皇帝断然下令将皇太子胤礽最重要的支持者、权臣索额图逮捕,交宗人府监禁。1703年8月,索额图于禁所被处死。
  皇太子胤礽最重要的支持者、权臣索额图被处死了,是不是就意味着皇太子胤礽从此就完蛋了呢?是不是就意味着皇太子胤礽的反对党从
此可以得势了呢?
  你小瞧了康熙皇帝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4: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上一讲,我们给朋友们介绍到了皇太子胤礽最重要的支持者、权臣索额图被处死了。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皇太子胤礽从此就完蛋了呢?是
不是就意味着皇太子胤礽的反对党从此可以得势了呢?而如果反对党一旦得势的话,张英,这个皇太子的师傅将会何去何从呢?
  话题要从皇太子胤礽最重要的反对者、当时的权臣、张英的好朋友明珠谈起。
  1明珠的家事之谜
  说起这个明珠,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他应该是张英的好朋友--张英能够成为皇太子的师傅,还有赖于他的大力推荐呢。
  但您知道么,他啊,还很有些来头呢。这话,要说起来,那就早了去了。
  努尔哈赤未成气候的时候,曾依附于叶赫部的首领金台石,并娶金台石的女儿叶赫那拉·孟古为妻--后来,叶赫那拉·孟古还给努尔哈赤
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们人所共知的皇太极。后来,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增大,努尔哈赤与金台石发生了非常尖锐的冲突。
  公元1619年9月30日,努尔哈赤倾全国之兵,分兵攻陷叶赫东、西二城。金台石见其石城铁门被敌攻破,携妻子率近臣固守八角明楼,宁死
不降。他说:"吾非明兵可比也","吾祖辈受土于斯,吾生于斯,长于斯,而死于斯可也"。当其妻携幼子沙浑下楼乞降后,金台石纵火自焚未
死,被努尔哈赤令其部下绞杀。
  金台石死后,其长子德尔格尔和次子尼雅哈先后归顺后金,隶满洲正黄旗。
  金台石的长子德尔格勒有三个儿子,长子曰南褚,亦称南汉;次子曰索尔和。索尔和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康熙皇帝为妃,是为惠妃纳喇氏,
纳喇氏给康熙皇帝生了长子大阿哥胤(tí)。金台石的次子尼雅哈归顺后金之后,曾经担任佐领,顺治皇帝在位时因为屡次从征有功改授骑都
尉世职。明珠(1635年11月19日--1708年6月3日)就是尼雅哈的第三子。
  由此可见,惠妃纳喇氏应当是明珠的堂侄女,而不是妹妹,她所生的大阿哥胤,则应当是明珠的堂外孙,而不是外甥。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明珠出生于1635年,而张英出生于1637年。
  明珠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尼雅哈就为他定了亲,女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看来,这也是一桩政治婚姻
--尼雅哈实际上是想与当时大清王朝的实际当政者多尔衮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以便使自己的家族能够迅速地兴旺发达起来。
  明珠结婚以后,果然升迁很快,先任侍卫,后任銮仪卫治仪正,又调内务府郎中。但随着摄政王多尔衮的去世,大清王朝内部发生了巨大
的不利于摄政王多尔衮的变化。多尔衮的亲戚明珠也受到了牵连:在顺治皇帝亲政以后的十多年的时间里,明珠的官职升迁得非常之慢。
  但是,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奇迹般地,明珠的命运改变了,迅速升迁起来。巧合的是,随着他的升迁,张英也在逐渐升迁着。这些都
是为什么呢?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张英和明珠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
 2明珠和张英的关系之谜
  我们前面讲过,明珠是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婿。康熙皇帝继位以后,以鳌拜为首的四大臣辅政,而鳌拜的独断专权让康熙皇
帝和他的奶奶孝庄太皇太后很是担心。但如何来对付独断专权的鳌拜呢?如果除掉鳌拜党羽,那么多的空闲下来的位置又应该由哪些人去填补
呢?
  随着鳌拜的病死和鳌拜余党的被清除,大清王朝的中央内部现在是缺少大量有用的人才。而恰在此时,张英为他的父亲丁忧守孝三年期满
,回到了中央,先当编修,随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又升任侍读学士。
  与此同时,明珠也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再次走到了前台:康熙皇帝在惩办了鳌拜集团以后,明珠为朝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消除鳌拜集团
的影响的好建议。
  这些好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公正执法,支持南怀仁。1669年初,传教士南怀仁认为吴明烜(xuǎn)推算的康熙八年历书中
,差错很多。明珠与其他大臣奉命前去测验。测验结果,吴明烜推算错误,南怀仁推算正确,都符合天象。康熙皇帝决定采用南怀仁的历书,
并任命他为钦天监监副,掌管天文历法事务。(2)建议停止盐差御史巡历地方之例。1671年秋,明珠向康熙皇帝建议,停止盐差御史巡历地方
之例。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明珠能够尽职尽责地工作,他的业绩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首肯:1670年,明珠任都察院左都御史;1671年初,又充
任经筵讲官。
  1672年初,明珠开始担任兵部尚书这一职务。明珠对于这个职务是非常尽职尽责的。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八旗各部逐渐成为一支训练有素
的精锐部队。根据《康熙起居注》和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1673年正月,康熙皇帝在晾鹰台检阅八旗甲兵。在明珠的指挥下,军容整肃。
康熙皇帝盛赞曰:"此阵列甚善,其永著为令。"
  我们看出来了吧,年龄相近的明珠和张英一样,都是几乎在同一时间--随着鳌拜的病死和鳌拜余党的被清除之后--开始受到康熙皇帝的重
视而开始踏上升迁之路,也都是在随后不久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而得到康熙皇帝的不断提拔。
  还有呢,就是在随后的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中,两个人的想法也是非常的接近--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个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
进程中,都向康熙皇帝提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议。而这些良好的建议居然也是特别地符合康熙皇帝的想法,因此康熙皇帝也都采纳了他们两个人
的建议--最后,"三藩之乱"被平定。
  "三藩之乱"被平定以后,张英回到家中,隐居4年;明珠则继续留在朝廷之中为康熙皇帝解决其他事务--诸如台湾问题。可以说,在统一台
湾的战争中,明珠是康熙皇帝的得力助手。
  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张英受到明珠的提携,担任了皇太子的师傅,而明珠本人还积极参与筹划了抗击沙俄侵略的活动,明珠还亲自与沙俄
使者交涉。
  根据《康熙起居注》的记载,1681年,蒙古正红旗副都统缺员,明珠向康熙皇帝推荐了彭春,"人亦颇优,不但副都统,即将军亦可"。
1683年,明珠又向康熙皇帝推荐了萨布素。明珠认为,"萨布素甚优,与将军职任相宜。"结果,在1685、1686年前后两次对俄雅克萨自卫反击
战中,彭春、萨布素果然不辱使命,两次收复雅克萨城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俄罗斯档《明珠等为俄使呈递奏书仪式及撤围雅克萨事与纽科夫交涉记事》的记载,沙俄
被迫派使臣到北京请求解围,明珠奉命在午门前接收文书,并负责谈判。康熙皇帝决定和平解决,令萨布素将包围雅克萨城之兵,撤回驻地,
为签订《尼布楚条约》作准备。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明珠和张英,都是康熙皇帝得力的左膀右臂,而且两个人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外人的心目中,他们可以说就是同
党了。
  说到同党,明珠是日益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这些,我们前面都简单介绍过了,而这个时候的张英,除了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皇太子
的师傅--之外,还在做些什么工作呢?他的职位有没有什么升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4: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3张英的继续升迁路
  这个时候的张英,先是写了一本书--当然,这本书是康熙皇帝授意张英写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这本书,一般都说是康熙皇帝写的。这本书
叫做《孝经衍义》。
  说到《孝经衍义》,话还要从1671年谈起。1671年春的一天,康熙皇帝命纂修《孝经衍义》,授翰林院掌院学士熊赐履为总裁官。1689年
,该书由礼部右侍郎张英等编纂完成。康熙皇帝阅后甚感满意,命颁发群臣,复命刊刻印行。
  就在这个时期,张英还奉命担任了另外一个官职--经筵讲官。
  所谓经筵,是指中国古代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宋代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
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金有益政院说书官,元有奎章阁学士院兼经筵官。明、清两代基本沿用宋朝旧制。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
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经筵例不由阁臣兼之。1652年后始以大学士知
经筵事,以尚书、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卿、学士侍班、翰林等二人侍讲。经筵设御桌、讲官案。清代皇帝在文华殿行经筵仪,先讲《四书
》、《五经》,然后由皇帝宣示满、汉文御论,各官听讲。事毕,由各官行礼,于文渊阁赐茶。因此,所谓经筵讲官,是一个专门为皇帝进讲
书史的官名。
  1689年,康熙皇帝升迁张英为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翰林院掌院学士: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
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唐玄宗感到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
乃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以备起草急诏(兼撰拟诗文)。738年,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
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秩品。初置时并无员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安史之乱以后,军
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
旨往往晋升为宰相。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
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
在皇帝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系的作用,在政治上有很大影响。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
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由
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西夏设翰林
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辽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年),置翰林学士
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起草诏书等事。
  元代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
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明朝翰林若得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
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作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
优待厚遇。

●【】▅▅▅▅▅▅▅▅▅▅▅▅▅▅▅▅▅▅▅▅
 不久,康熙皇帝又升迁张英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教习庶吉士。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
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
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
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
等事。礼部尚书在清代为从一品。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明珠和张英,都是康熙皇帝得力的左膀右臂,而且两个人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张英和明
珠都非常受康熙皇帝的赏识。
  可就在这个时候,风云突变,大学士明珠的末日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4明珠集团的覆灭之谜
  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大学士明珠的侄女嫁给了康熙皇帝为妃,生下了皇长子胤禔,因而在皇室内部矛盾中,明珠明显地站在皇长子一
方。
  因此,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是非常重视大学士明珠与皇长子胤禔的特殊关系的。比如1681年春,康熙皇帝陪同孝庄太皇太后去遵化汤泉治
疗皮肤疾患,乘祖母洗温泉之际,他本人又去塞外巡视,历时十余日。此间,他始终将胤禔带在身边。而且,康熙皇帝还在从塞外发给大学士
明珠的一则谕旨中特意写道:"朕闻京城左右亢旱,农事甚忧,尔可传谕礼部,著行祈雨……朕体甚佳,皇长子亦安。尔近佳否?为此特谕。"
这时正是明珠最受信任之际,他在朝中的显赫权势与皇长子的日受倚重,可谓相得益彰,同另一对权力伙伴索额图与皇太子之间,成对峙之势
。这也是康熙皇帝用以相互牵制的策略之一。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学士明珠逐渐辜负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开始结党营私,为此大学士明珠与刑部尚书佛伦、大学士余国柱等互相勾结,
极力排斥和打击拥护皇太子的臣工,"朝中有侍皇太子者,皆阴斥去"。
  当有人推荐汤斌做皇太子胤礽的老师时,大学士明珠等人就联合起来倾陷汤斌,他们散布谣言说汤斌没有资格做皇太子胤礽的老师。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大学士明珠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他已经回不来了。明珠似乎是早有预见一般,对于自己未来的下场好
像是已经有了一些准备。1687年,明珠的好朋友李光地回福建探望老母,临行之前,明珠对他说:"事势有变……不久我亦危险,无所逃避。"
  康熙皇帝察觉到了明珠的阴谋之后,立即对明珠集团加以打击。
  1687年冬,于成龙对康熙皇帝说:当今官已被明珠、余国柱卖完了。康熙皇帝问有何证据?于成龙回答:请皇帝派亲信大臣去检查各省布
政司库银,若有不亏空者,便是臣妄言。康熙皇帝讯问高士奇,高士奇尽言其状。康熙皇帝问:为何无人揭发?高士奇回答:谁不怕死!康熙
皇帝又问:有我,他们势重于四辅臣乎?我欲除去,就除去了。有何可怕?高士奇说:皇上作主有何不可!于是,高士奇与徐乾学密谋,起草
参劾疏稿。先呈皇帝改定,1688年3月交由佥都御史郭琇参劾明珠八大罪状。
  还好,康熙皇帝比较"不忍遽行加罪大臣,且用兵之时,有效劳绩者",只是下令革去明珠大学士职务,授为内大臣;而明珠的党羽如佛伦
、余国柱等也分别予以革职处分。现在的问题在于,明珠受到严厉处分,明珠的党羽也被革职,在这种情况下,明珠的好朋友张英会不会受到
牵连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4: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联通
●【】▅▅▅▅▅▅▅▅▅▅▅▅▅▅▅▅▅▅▅▅
 前面,我们给朋友们讲到了康熙皇帝察觉到了张英的好朋友明珠的阴谋之后,立即对明珠集团加以打击。我们的问题在于,明珠受到严厉处
分,明珠的党羽也被革职,在这种情况下,明珠的好朋友张英会不会受到牵连呢?
  1张英应对明珠下台后的局面
  我们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小的牵连不可避免,大的牵连应该没有什么可能。
  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说大的牵连应该没有什么可能呢?
  您想啊,张英是凭着真本事吃饭,可不是凭着溜须拍马的本事混饭吃的人。张英与明珠关系好,那是不错。但他们关系好的前提是政见一
致--如是否应该三藩齐撤,如何平定"三藩之乱"等许多问题上,他们的想法都是惊人的一致。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人的感觉是他与明珠结党

  但是,结党?那是死罪啊。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党"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可不是一个好词。中国古代的"党",有很多意思,诸如什
么《说文解字》中的"不鲜"啦,《韩非子》中的"偏私,偏袒"啦,等等,都不是什么好的词汇。
  想想人家张英,那多大学问的一个人啊。想当年,人家在"三藩之乱"刚刚被平定的时候,就能够急流勇退,一下子就隐居4年,这谁做得到
啊?
  现在这种局面人家张英还应付不了?您太小瞧张英啦。
  可是在这里,我们为什么又说小的牵连不可避免呢?
  您想啊,康熙皇帝是什么人?是皇帝。他前前后后当了61年皇帝,在大清王朝296年的历史中占据了超过六分之一的时间。他的眼里可不是
揉得进去沙子的。你张英跟明珠那么好,我不处理你一下?我不教训你一下?那哪儿行啊?
  所以,教训是免不了的。但是,教训张英,康熙皇帝不能从明珠这里下手,不能明说张英和明珠结党--因为康熙皇帝查无实据啊?您想啊
,张英,多聪明的一个人啊,甭说他没有与明珠结党,就是他真的与明珠结了党了,张英也不能让康熙皇帝找到证据不是?所以,康熙皇帝不
能在明珠下台后直接处理张英--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张英是明珠的党羽啊。
  但康熙皇帝也不能不处理张英,那怎么处理他张英呢?康熙皇帝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随便找个碴儿处理张英。
  找个什么碴儿呢?正好,这个时候,镶黄旗汉军都统、安北将军、一等公爵佟国纲在跟随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的时候于1790年秋战死于乌
兰布通。朝廷就把给佟国纲写悼词的任务交给了张英。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佟国纲的身份可不简单到只是一个镶黄旗汉军都统、安北将军、一等公爵,他还有更加重要的身份呢。
  佟国纲还有什么更加重要的身份呢?他还是康熙皇帝的亲舅舅。
  话说佟国纲的父亲叫做佟图赖。佟图赖有很多个儿子,其中日后比较有名气的除了佟国纲之外,还有佟国纲的弟弟佟国维--佟国维的儿子
就是我们后面还要讲到的隆科多。佟图赖还有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顺治皇帝,是顺治皇帝的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为顺治皇帝生养的孩子
便是日后的康熙皇帝。因此,佟国纲和佟国维都是康熙皇帝的亲舅舅。
  现在,舅舅英勇战死于疆场,康熙皇帝命令张英掌管的翰林院给佟国纲写悼词。张英,就把这个事交给了手下的编修杨瑄。杨瑄把悼词写
好了之后,交给了张英。张英一看,写得很好,交给皇帝看看吧。
  康熙皇帝一看,不满意了,你这写的叫什么啊?不行!谁写的?杨瑄?罢去他的所有官职,充军发配流放边关!张英,你过来,这个稿子
你审阅过了吧?这样的稿子也能通过?你干什么吃的?你会不会干活?这么不称职?不要再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了--这两个官职免
了吧,留一个职务,仍然管理詹事府,以观后效吧。
  您看康熙皇帝够坏的吧?他把张英所有正经的职务都给免了,单单留下了一个最要命的掌管詹事府的职务给张英。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心
说,我倒要看看张英和我的儿子怎么相处,我看你到底要把我的儿子往好处教还是往坏处教!通过这个职位,我还能看出你张英到底与明珠有没
有结成同党。如果要是让我发现了什么,张英,你等着吧,你看我怎么收拾你!
  张英在这种情况之下,会如何应对呢?非常简单,以不变应万变呗!反正我心里面没有鬼,我怕什么啊?我和明珠之间,是很正常的同事
关系。

●【】▅▅▅▅▅▅▅▅▅▅▅▅▅▅▅▅▅▅▅▅
 2张英写书
  就这样,仅仅经过了几个月,康熙皇帝就发现,张英的确与明珠不是同党。那就算了吧,官复原职吧。张英仍然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
院学士,仍然兼管詹事府。
  康熙皇帝又一想,官复原职可不行,还要再给张英增加点任务。什么任务呢?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平定朔漠方略
》总裁官。
  《国史》:清朝的时候,专门设立国史馆,属翰林院,掌监修清史,有总裁、满文总校、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
  《一统志》:中国清王朝纂修的全国性区域志。自元代开创编纂"一统志"以来,明代本于《大元大一统志》(已佚)编出《大明一统志》
,清代又本于明志且详于明志编成此书。《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
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这里的《一统志》即指康熙《大清一统志》。
  清自努尔哈赤统一长城以北,世祖灭大顺、大西,至1662年,最后灭南明。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5年又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
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
况,进一步治理国家,1686年春,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当时国内变化了的情况。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由
于工程浩大,特别是地图的绘制,资料的收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断断续续,以致康熙皇帝去世之时的1722年,
这部总志尚未完成。世宗继位以后,重加编辑。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继之,至1743年,才最后成书,俗称乾隆旧志
。又因为该志的时间至康熙时为止,故世人称之为康熙《大清一统志》。全书共342卷。
  《渊鉴类函》:《渊鉴类函》是清代朝廷编的类似《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的类书。张英、王士祯、王惔等撰,1701年成书。全书共
450卷,内容浩瀚,堪称"万宝全书"。目录为:天部、岁时部、地部、帝王部、后妃部、储宫部、帝戚部、设官部、封爵部、政术部、礼仪部、
乐部、文学部、武功部、边塞部、人部、释教部、道部、灵异部、方术部、巧艺部、京邑部、州郡部、居处部、产业部、火部、珍宝部、布帛
部、仪饰部、服饰部、器物部、舟部、食物部、五谷部、药部、菜蔬部、果部、花部、草部、木部、鸟部、兽部、鳞介部、虫部。
  《平定朔漠方略》:1697年夏,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最终取得胜利后,康熙皇帝批准国子监的建议,命大学士张英等为总裁官,将平
定噶尔丹的经验及过程编成《平定朔漠方略》。
  3张英的"六尺巷"
  这一时期,张英本人在北京非常辛勤地完成康熙皇帝交给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他远在安徽桐城的家又如何了呢?受气喽!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还要从"六尺巷"说起。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1677年张英入值南书房,承担皇帝"秘书"的重差,康熙皇帝的话评价他是"慎密信勒",有古大臣风,很得康熙皇帝宠
爱。康熙皇帝曾赐给他一座住宅,宅址在西安门内,是第一位以词臣身份住进紫禁城的人。但这"六尺巷"又是怎么回事呢?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后街,今属安徽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
就。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
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
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
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地图|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颜色表|下载APP客户端|编织人生 ( ICP12028468-2 )

GMT+8, 2025-5-21 09: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