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人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更安全

159 人签到
楼主: 时间

《再坚持一会》作者:苏菁(全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7: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你老婆怎么不骂你



有一次丈夫带着我弟弟去练车,在城镇的小道上,开着开着,突然路边冲出一只羊,丈夫为了避开羊,用力过猛车子冲到路边的沟里去了,丈夫和弟弟都受了伤。


丈夫是等包扎好才打电话告诉我的。


我问伤得怎么样,他说没有什么,只是一点外伤,划破了一点皮。


等丈夫回到家了,看到他脸上的一道道伤痕,我忍不住直笑。


丈夫说:我伤成这样,你怎么还笑?


我逗他:这样的话,我就不怕你被别人勾去,有安全感了。


丈夫感慨:这就是你和别的女人的不同之处。并告诉我这次把车摔了,估计要损失一万多元。


我说:只要人没有事就行了。丈夫看了看我,没说话。


第二天他告诉我,一位要好的朋友问他:你老婆怎么没骂你?要是我老婆,早把我骂得狗血喷头了。


我更奇怪了,我为什么要骂他呢?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说,又不是他自己愿意发生这样的事。


可丈夫告诉我,正因为我没有责怪才使他很感动。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男人很需要妻子像母亲般地包容他。


记得那天我正在外面修我的助动车,丈夫当即坐出租车赶过来接我,我们一起推着车走,那时,我感到是那样的满足和惬意,真希望一直这么走下去。


不记得是谁说过:爱,很简单,有时就像倒一杯水。


现在想来,爱的确具有简洁的内涵,只要有爱存在,谁还会计较外在的得失?那些把爱弄得异常隆重的人,一定是还没有真正地相爱;因为没有爱的时候,你才会要求他很多,而且永远也无法满足,可一旦心中拥有了对他的爱,你就什么都不在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7: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婚姻是一座房子



婚姻是一份支持,一个心灵的港湾,走入了婚姻就走入了矛盾,只有当你相信婚姻,你才会去经营婚姻,你才会享有幸福,否则你将伤痕累累,我历经波折的婚姻足以说明这些。


我们不必害怕自己是否会加入逐渐变大的“不幸福”的一群,相反要问的是:我们把感情的房子盖成什么样子?是监狱,是陋室,还是舒适的家居?另外还要问的是:我们把感情的房子盖在哪里?是建立在“成长”上,还是建立在“监控”上?是以德服人,还是以力服人?而以力服人,终究得不到真心。


我们每个人都期望着一份至死不渝的感情,但感情如房子,建造时偷工减料就会成为危房,年久失修莫名其妙就会长出“壁癌”,施工不良就会漏水……


历经十多年的磨合,我终于明白:如果你要求配偶更有责任心,你自己就先要成为有强烈责任心的榜样;如果你要培养对方善良的心地,那你就得先证明自己有一颗善良的心;如果你寻求的是配偶的勇气,那你就得先表现一下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我们学会聆听、赏识对方时,一切都变得迎刃而解,我们又找回了初恋时的感觉;当我不再把家务凌驾于快乐之上时,我感到结婚真是一件很好的事;当我懂得男人的天性并加以适时地引导时,我就可以成为一个轻松快乐的妻子……


我深深地感激生活给我带来这样的爱,让我每时每刻都感觉到:这爱从我流向他,又从他流向我,它让我们处处相连,成为一体,就像海洋一般。这爱犹如一个港湾,将所有的风暴都挡在了外面。


我终于相信:只要你找的对方合适,只要你珍惜你们的感情,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善待对方,只要你是一个感情上的有心人、聪明人,那么你就会拥有舒适的家,并能享用清风明月般的浪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7: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第五章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当我学会了接纳自己时


我开始看重我身上那些最珍贵的品质


而把那些不完美之处当成是成长的机会


而绝不仅仅只是性格上的瑕疵


我开始拓展对自我的认定


不再让贴在身上的消极标签成为个人发展的限制


而让它成为发展的起点


有人曾说我们成长两次,第一次是从孩童长到大人的过程,第二次是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自身还未完成的部分常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完成,但这一过程往往是很艰难的。而我正符合这第二种情形,我是和儿子一起成长的。也正因为我把注意力投向了儿子,我才得以从很严重的自我封闭中走出来。


当我学会了接纳自己时,我开始看重我身上那些最珍贵的品质,把那些不完美之处当成是成长的机会,而绝不仅仅只是性格上的瑕疵。我开始拓展对自我的认定,不再让贴在身上的消极标签成为个人发展的限制,而让它成为发展的起点。


我最终明白了,孩子对人生的理解,是从母亲开始的。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9: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我仿佛看到自己一个活脱脱的影子



有句格言说:人是环境之子。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的人格成长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中国家庭教育的典型套路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一种古朴自然的教育方法,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孩子认知能力差,说理教育不行,肉体痛苦才能刻骨铭心,所以不打不成器。可是,暴力教育不仅会造成孩子的精神创伤,还会加强孩子的暴力性,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有一次儿子在床上玩耍,外公拿着一条手帕把手塞入儿子的衣服后背替他擦汗,儿子很厌烦,猛地把外公推到了地上。


看到此景,我真是气愤之极,用长毛巾牢牢捆住儿子的手脚,不让他动弹。


他奋力挣扎,大喊:“阿婆,快来帮我!”


“我不敢帮。”母亲在一旁摆摆手。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错了就该受罚!”我当即纠正母亲。


被捆牢的儿子哭闹折腾了好一阵,没有法子了,最后只得乖乖认错。


经过这次之后,儿子不再有推搡外公的行为了,可以后只要和谁有冲突,他马上就会去找一条毛巾来,叉着腰,骂道:


“看谁不听话?!”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一个活脱脱的影子,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言行的镜子”,我可真正领教了。


怎么办呢?看来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儿子为什么不尊重外公呢?我本人是不是也有这种倾向呢?虽然我不像儿子那么明显,但偶尔的确会流露出对家人的不耐烦:或说话冲,或干脆不搭理。


我不曾料到,生活中这点点滴滴不起眼的行为,却是如此可怕的酵母,竟会比我讲上千百遍的道理还要厉害得多。我自己如此,又怎么奢求孩子尊重老人呢?


我开始检点自己对父母的态度、言行了,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也很委婉地提醒父亲对儿子的照顾别那么事无巨细,因为这样对孩子没有太多的好处;以后我也不再使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慢慢对外公尊重起来。“言传不如身教”,真是至理名言。


我终于明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自身的不断成长与成熟。让我们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而后再去期待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用之人、幸福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9: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人家喜欢我才咬我的



儿子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帮他洗澡,发现他的背上有一个红色的血印,就像中医的刮痧疗法治疗后留下的印痕,我很奇怪,这不像蚊虫咬的。


我问了几遍,他都不说是怎么染上的。我又询问了他外婆,也不知道。后来我们猜测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干的,因为他今天没去其他地方。


儿子一听我们提到了幼儿园,马上憋不住,连忙说:“人家喜欢我才咬我的。”


“什么?是咬的?”丈夫一听,急了,“你就乖乖给他咬?都快咬出血了!”


儿子不敢再言语,丈夫更是生气,他说他小时候从来就没有被别人欺负过!怎么儿子被别人欺负了还帮着说话?


我也挺忧心的,如果儿子不但被别人欺负了,而且还不敢说一句话,那么一旦形成习惯,日后就会变得懦弱、胆小、怕事。


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也挺怕事的。同桌的一个男孩子经常欺负我,他霸占了大部分的桌面,常常把我挤到凳子的边角去,我一直不敢吭声。直到有一天父亲到学校开家长会,发现了这件事,告诉了同桌的父亲后,他对我的欺负才稍稍收敛。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当时理直气壮一些,会至于此吗?


我的孩子不能重复我的老路。


我开始耐心地询问儿子:是哪位小朋友咬的?


他硬是不肯说,也许是怕我找人家之后再遭报复。


明天怎么说我也得抽个空到幼儿园去。


第二天我趁着接楠楠的时候,尽量委婉地向老师打听是哪位小朋友咬的;我还附带提及,班上孩子多,一个老师照顾不过来也是挺正常的,以后帮我留意一下就可以了。


不料,老师还没等我客气完,就很肯定地告诉我爱咬小朋友的那个孩子的名字。她说他已经咬了好多小朋友了,以前也向孩子的母亲提过,要她配合幼儿园一起做孩子的工作,可他母亲振振有词:“如果别的小孩没有招惹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是不会咬人的。”


我听了,真担心这样一位母亲会把自己的孩子溺爱成什么样子!


老师接着说:没想到连陈楠这么老实的孩子也被咬了,可见他母亲的强词夺理。老师答应我还要提醒这位母亲。


还真管用,隔了几天,儿子回来说那位小朋友再也不敢咬人了,从此之后儿子的背后再也没有出现那样的血印了。


于是借着这件事,我对儿子说:知道吗?妈妈小时候就是像你这样善良,被别人欺负了也一直忍着,可后来发现越是这样,别人越觉得你应该受欺负。



儿子一听我说小时候的事,就特别感兴趣,听完了还一个劲地抱着我说:


“妈妈,我不让人家欺负你!我不让人家欺负你!”


我对儿子说:


“妈妈和你想的也一样,妈妈也不希望别人欺负你!如果别人对你没有善意,你就要做出反击,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不要怕他们,你越怕,别人就越欺负你,就像妈妈小时候那样,那不是妈妈想看到的。”


儿子很受启发似地点了点头,相信他听懂了我的话。


我始终认为,与人为善不是与恃强凌弱者相处的最好办法,要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并适时做出反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9: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我还以为做了什么大坏事呢



我们有时会因为太忙,就让我的父母亲去接儿子。一次我的父亲去接他,我一到家,父亲就很严肃地说:“老师说陈楠做了坏事。”


难怪我一进门就看到楠楠搭拉着脑袋。我问:“做了什么坏事?”


父亲说:“老师也就这么说了一句,没有多说。”


哎呀,你不会问吗?我心里暗自责怪父亲。


父亲是个黑白分明的人,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事,只有对或错之分,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理由可说。


回想我的读书时代做过的那么多坏事、错事,后来被父亲发现了,他就让我认个错,就算过了,可我心中的结没有解开啊!父亲你可曾知道?那时的我是多么需要心灵上的帮助啊!一个人当心里充满了怨恨和不满时,就会自虐,那时多么可怕多么危险的念头我都无数次地产生过啊,包括自杀,甚至杀人……仅仅是没有付诸行动而已,而这一切难道仅仅是口头上的一个“错了”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吗?


今天,父亲受老师影响,又是用同样简单的一个“坏事”给我的孩子下了定论,长此以往,难免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从而打下自卑的烙印,这对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是危害很大的。


但现在父亲年纪已大,身体又不好,我不好对他多说什么,只是想以后一定要自己多去接孩子。


我走到儿子跟前,轻声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儿子就是咬紧牙关不松口。儿子的心情已经很难过了,我不能雪上加霜,只好等吃了饭再慢慢询问。


父亲低头专心地吃着饭,母亲满面忧伤地看着我儿子。


饭桌上楠楠没有了往日的欢笑,一副满腹心事的样子,饭也吃得比平时少。很明显,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吃了饭,我和楠楠就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六楼家中。顺便说一句,我自己的家离我父母的家仅隔一条马路,所以我的父母很希望我们经常回家吃饭,他们喜欢一家人热热闹闹的。


我的弟弟苏牧更是有意思,听说楠楠做了坏事,感到挺新奇的。因为楠楠在外面听话懂事是出了名的,现在会干出什么“弥天大罪”的事?所以弟弟也要跟过来看个究竟。看弟弟那一副调皮样,我都忍俊不禁了。


说实在的,我刚听到父亲的话时,也挺意外的,可潜意识里还有点高兴,因为我希望儿子调皮一些、活泼一些,所以当回到六楼问及今天在幼儿园到底发生什么事时,我同时向儿子表明我的态度:


“楠楠,不管你做了什么,妈妈都不会责备你的,更不会打你,你相信妈妈,好吗?告诉妈妈。”


儿子在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循循善诱下,终于告诉我:一位小朋友在排队的时候使劲推他,他差点摔倒了,就还手打了一下那位小朋友,被老师看到了,就受到了当众批评。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还以为做了什么大坏事呢!


儿子性格有些腼腆,像我一样心事又重,所以对老师的话很在意,加上父亲这么一宣布,楠楠就如犯了法似的。


弟弟一听,很不解渴地说:“就这么点事,嘿,真不过瘾,害我白跑一趟。”


我抱紧楠楠,告诉他,这类事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发生,孩子之间打架就像吃饭和游戏一样平常,也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正因为有了打架,童年的世界才这般丰富多彩。你不要因为老师批评了一句,就以为自己不好了,如果老师看到那位小朋友推你,她也会批评那位小朋友的,知道吗?没事,你永远都是妈妈引以为豪的儿子,知道吗?以后你再碰到这种情况,你就大声说:“请你不要推我!”


楠楠终于被我的模样逗笑了,我亲了一下他的脸。他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又缠着要和我下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9: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学会有分寸地回击



我们很多时候只生活在黑白分明或者说是对错分明的世界里,面对生活中受到的侵犯,一些人会建议“不要回击”,另外一些人会说“回击他们”。而生活中成功的关键是,如果你必须回击,就要准确了解回击的力度有多大。这比简单地说“不要回击”或“回击”需要更多的智慧。


一天晚上我正伏案工作,儿子哭哭啼啼地回到家,眼睛红肿红肿的。我急忙问出了什么事。他哭诉道:“我和阿刚下象棋,我赢了,阿刚就用手指戳到我的眼睛里。”



我一听,整个心都悬了起来,忙查看儿子的眼睛,发现没有伤着,才轻轻舒了一口气。


阿刚比我儿子楠楠大两岁,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男孩,父亲去世已几年,母亲也再婚走了,他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经常喜欢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听我以前的女同事说,她的孩子就经常被他打哭,她警告过他多次,还上门告状过数回,不仅一点效果都没有,大人不在时孩子还会招致更大的报复,后来实在没法子,只得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和阿刚玩。


今天轮到我的儿子头上了,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我努力让自己冷静。我问儿子怎么办?儿子让我去骂他一顿。我说:“这个我可以做,可是以后当我不在你的身边时他照样会欺负你,是不是?”


儿子想想也是,又反问我:“那怎么办?”


我提醒儿子:“只有你自己敢于当面批评阿刚时,阿刚才有可能收敛自己的行为。”


儿子明白了我的意思,但要我陪同他一起下去找阿刚,我答应了。


我和儿子一下楼,就看到阿刚正和一位小朋友坐在长椅上嬉闹。阿刚一看到我,本能地坐直了身子低下了头,等着我的数落。我佯装没看见,一声不吭地坐到他身边的空位上。


我用目光鼓励跟在后面的儿子,儿子迟疑了一下,忽然像憋足劲似的,满脸胀红,伸出一个手指,对着阿刚大声说:


“你以后不可以把手伸到我的眼睛里!”


儿子这一声呐喊,还真把阿刚给震住了,阿刚急忙解释:“我刚才不是故意的。”


儿子有了刚才的一声吼,加上我在旁边,变得勇气十足,他大声争辩:“你肯定是故意的!”


看到阿刚已很理亏的样子,我把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用尽量缓和的语调说:


“不管是不是故意,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都要注意,如果把眼睛给戳伤了,那就不好办了,你说是吗?”


他使劲地点头。


自那晚起,儿子告诉我,阿刚再也没有欺负过他,他们还成了一对好棋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9: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妈妈,你答应过我的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自身没有良好的行为,再动人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的。


记得第一次带楠楠回丈夫老家过春节时,儿子3岁半了,一路上他看到一些动物如牛、猪,还有绿油油的菜地,兴奋极了。我告诉他,爷爷奶奶家也有。儿子让我到了家就带他去看,我当时也在兴头上,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在一路颠簸中,我昏昏入睡,等醒来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晚,一大家子的人赶忙吃饭,吃完晚饭,已将近10点了。


儿子问我:“妈妈,你不是说,要带我去看爷爷奶奶家的菜地吗?”


哎呀,我还真把这事忘了。


奶奶说,天已经晚了,明天再去吧。


其他的人也纷纷劝楠楠。的确,乡下到晚上八九点一般人都不再出门,因为野外没有路灯。


我心里直犯愁了,现在外面黑漆漆的,大人倒不要紧,宝贝儿子这么小可别吓着。我责怪自己,为什么要在路上没仔细思量一下就答应他呢?


可现在如果不去的话,那我以后说话还有什么说服力?


我的心里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儿子此时正用一双祈盼的眼神看着我:“妈妈,你答应过我的!”


我想,我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我向孩子奶奶要来手电筒,全家人拗不过我们,也大部队似地跟着我们去看他们闭起眼睛都能摸得着的菜地,浩浩荡荡的队伍让我免去了黑夜荒野对儿子造成恐惧的担心。


当儿子看到一望无际的菜地,兴奋得大喊大笑起来,同去的人都受到感染。晚上没有灯光,虽然儿子没能够看清蔬菜绿油油的色泽,但他那满足的神情已让我倍感欢欣。


也许正是因为我一直在要求儿子的同时也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我始终感到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轻松、很愉快且能促进自身成长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9: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你要说话算数


记得楠楠刚学会下象棋时很上瘾,天天晚上要下楼去和小朋友下棋,有时回来挺晚的。我想这么下去,不仅会影响他的睡眠,而且还会养成很不好的拖拉习惯。


所以当他又一次提出要出去时,我要他给自己规定一个回来的时间,儿子说9点,我补充了一句:“你要说话算数。”



儿子一口答应了,但看他当时的态度,不过是应付一下我而已。


果然不出所料,儿子食言了,直到9点45分才听到他上楼梯的脚步声,接着是“砰砰砰”的敲门声。我在卧室里听得仔细,耐住性子没有去给他开门。


“妈妈,我回来了!”儿子边喊边敲,“砰砰砰”的敲门声一阵比一阵大。


“妈妈出去啦?”他小声嘀咕,我还是没有动。一阵下楼的脚步声,估计他去问小卖部的高阿姨是否知道我的去处了。


我从阳台探出头,往下一瞅,还真如我所料,小小的个子满脸疑惑地站在小卖部前。高阿姨大概是告诉他没看见我下楼,儿子便又拖着略显疲惫的身子折回来爬楼了。看着看着我的心直发疼,但我努力克制着自己。


“妈妈,你在家吗?”儿子大声地喊,“砰砰砰”,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直震得我心绪不宁。


儿子兴许是累了,约十多分钟我都没听到外面有动静,看看时间已是10点15分了,我才起身把门打开。


儿子正坐在楼梯上歇息,他一看到我,就气呼呼地爬起来责问:


“妈妈,你原来在家里,你刚才为什么不开门?”


我一言不发,只静静地看着他,他看我这样,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刚才还高昂着的头慢慢垂了下来。屋里只有挂钟滴答滴答地响着。


长时间的沉默!


过了好一会儿,我问他:“你说我为什么不按时开门?”我故意把“按时”两个字加重语气。


儿子想了一会,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没有按时回来,他不好意思地解释:因为一下棋就把时间给忘了。


我一字一顿:“以后如果还这样的话,我开门的时间就会更晚。”


儿子表示以后再也不会了。


以后他还真的做到准时了: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会先去看一下附近的钟或向旁边的叔叔阿姨打听时间,扣除掉在路上的时间,然后估计一下可以玩的时间,所以每次他都能做到按时或提前回来。


很多小朋友的父母都羡慕我的孩子怎么这么懂事,不用叫就自觉按时回家,说我这个当妈的真“舒服”。


我告诉他们,其实他们的孩子也完全可以做到,他们也可以很舒服很愉快很轻松地教养孩子。那就是:如果想要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改变的是父母自己,为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而后再去要求孩子,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9: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

妈妈,你这么说人家会不高兴的


有一位印第安哲人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任何的话都要心存善意。而我对此的感悟还得感谢我的儿子。


记得有一次,一位朋友带着她的女儿丫丫来我家玩,还不到一个小时,这个比我儿子大3岁的女孩就耍了好几次脾气,把鞋子也甩得老远,儿子帮她捡了回来,让她穿上,她还不依不饶的。这孩子被她母亲宠坏了。


等他们走了,我忍不住对儿子说:


“丫丫一点也不可爱,又任性又爱发脾气,我一点也不喜欢她。”


我满以为儿子会附和我的,不料儿子却一本正经地说:


“妈妈,你这么说人家会不高兴的。”


我的心悚然一颤,顿时感到脸红心热。儿子的话让我感到愧疚,我平时不是自诩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事实上却未必能时时遵从。


“楠楠,妈妈今天还要向你学习呢。以后尽量不说让别人不高兴的话了。”我终于说。


儿子跑过来抱住我:


“妈妈,我喜欢你这样有错就改。我们老师说了,有错就改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我想,有错就改的妈妈也是一个好妈妈!”


不满5岁的儿子,居然能发现母亲的不是。儿子的提醒让我多了些约束,随时随地都尽量做到口下留情,因为指责像家鸽,它会飞回来的。


的确,孩子也是一本书,父母既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父母自身的革命迫在眉睫,父母持续成长,子女就会成长得好。


父母作为生命的个体,和孩子一样,也有一个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谁也不是圣人,谁都会犯错,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父母向孩子学习、向孩子道歉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发现这样做,做父母的不但不会失去威信,反而与孩子更贴近了,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这样父母就可以与孩子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地图|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颜色表|下载APP客户端|编织人生 ( ICP12028468-2 )

GMT+8, 2025-5-6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